76歲南京大爺開面包車獨闖西藏:老年人也可以擁有 “詩與遠方”

胡安靜 范杰遜

2021年05月21日23:07  來源:交匯點新聞
 
原標題:76歲南京大爺開面包車獨闖西藏:老年人也可以擁有 “詩與遠方”

  “這位老大爺從江蘇開始出發一路到達了阿裡,開著一輛五菱之光,厲害吧,大家以后不要問我什麼車能走西藏,太厲害了,太牛了!……”近日,一段介紹南京老大爺開面包獨闖西藏的抖音視頻走紅網絡,收獲大量網友點贊與祝福,有網友稱他為“中國最牛老大爺”,還有網友感嘆:“你大爺終究是你大爺!”。

  5月20日,記者在南京見到了視頻裡的“硬核大爺”鄒茂先,今年76歲的他剛剛結束了兩個多月的自駕之旅。在15000多公裡的自駕行程中,鄒茂先開著面包車翻山越嶺、穿越沙漠,見到了無數震撼心靈的美景,遇到了太多關心與鼓勵他的好心人,鄒茂先也希望通過自駕旅行告訴更多的老年人,隻要有夢想,做好准備,走出家門,老年人也可以擁有“詩與遠方”。

  老年人開面包車進西藏,車頂“神奇盒子”不僅可以睡覺還能發電

  5月20日早上記者在溧水區見到了剛剛到達南京的鄒茂先和他的面包車。走出駕駛室的鄒茂先笑容滿面、精神抖擻,根本看不出來他已經76歲了。鄒茂先說,他是3月17日一大早從南京出發,沿著318國道行駛,邊開邊玩,一個月后到達了西藏拉薩,然后又沿著219國道開到了新疆葉城,還花了兩天時間穿越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兩個多月后返回南京,總行程超過了15000公裡。

  記者注意到這輛面包車看上去和普通面包車並無太大差別,只是車頂上多了一個“盒子”。鄒茂先介紹說,這個“盒子”是一個可拆卸的行李箱,通過按鈕,它還可以進行自動升降,升起來就變成一個車頂帳篷,裡面可以睡兩個人。

  這個盒子的頂部是用太陽能光伏板做的,可以給鄒茂先儲備旅途中所需的生活用電。“高原上空氣稀薄,要用高壓鍋做飯,但是我有足夠的太陽能電,可以用電鍋做飯,所以高壓鍋一次也沒用上。” 這個由鄒茂先自己設計的“神奇盒子”已經申請了專利。

  “面包車的動力、制動以及電路系統原封不動,只是在車廂裡面添置了很多生活必需品。”記者在車廂裡發現,不僅有小型發電機、照明燈,還有電冰箱、鍋碗瓢盆,還有一張小型的木板床……

  面包車的后備箱也變成了他的“小廚房”和“小餐廳”。他把馬扎從車裡抽出,又把擋在車門處的木板拿開,隻見兩個略大的方形塑料盒裡,一個裝著干糧,一個裝著油鹽醬醋等各種調料。

  “中國必游”、“西藏必去”、“318必駕”、“219必走”。這次進藏,鄒茂先在車后窗特意貼上了這些“標語”,還把自己的抖音號“耋老鄒游”貼在了最顯眼的地方。從西藏歸來,車后窗上又多了一張“318 此生必游”紀念標貼。

  鄒茂先還把每天的旅程詳詳細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同時,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在隨身攜帶的一本地圖冊上將自己走過的線路用黑筆描深。每段旅程的行駛裡程、加油量以及加油的費用也會記錄下來。“回家后,我要慢慢地把這些內容整理出來。”鄒茂先笑言,“這也是為了下次出行總結經驗。”

  花了一年半時間准備,與家人約定:如果兩三天不發定位,立即報警

  “我提出要自己開車去西藏,我身邊的親人都不支持我。”鄒茂先說,親戚們認為他年齡太大,身體又不太好,而且面包車安全性也差,極力反對這次自駕行。

  “但他們知道我的性格,一旦想要去實施‘八匹馬也難拉回來’。”鄒茂先說,反倒是遠在澳洲生活的女兒支持他,唯一要求的就是一定要及時報平安。

  為此,鄒茂先將親朋好友拉了一個30多人的群,每天他都會把沿途的風景照片和視頻發在群裡,更重要的是他會發一個定位信息,告訴他們當天在哪裡歇腳。

  “我和他們約定好,如果我有兩三天沒有在群裡發定位,那就說明我出事了,就要趕緊報警。”鄒茂先說,他一般會選擇當地政府、公安局、銀行等周圍,認為那裡攝像頭會比較多,治安有保障。不過鄒茂先開始旅途之后發現,特意選地方是多慮了,“中國的治安實在是太好了!可以走到哪睡到哪!”

  鄒茂先心裡清楚,他這麼大年紀又開著面包車跑這麼遠的路程,一定要做足功課,為了這次遠行他准備了足足一年半。

  這一年半裡,鄒茂先沒事就在搗鼓車子,從學理論到買材料再到制作,為的是更了解車子的特點與性能。為此他還進行了幾次短途的自駕旅行進行演練,同時他還反復地研究318、219國道的路線與地貌,可以說在出門之前他就對線路爛熟於心。

  在自駕之前,鄒茂先還特意進行了增重,“通過這些年出去玩的經驗,我發現自駕開車非常消耗體能,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支持。所以我每次出門前都要讓自己體重增加一點。”鄒茂先說這次去西藏前他增了10斤,變成了67公斤,回來的時候發現掉了整整20斤。

  極端天氣、爆胎、犯困……旅途中遇到困難,更遇到好風景、好心人

  在西藏,鄒茂先領略到了一天裡四季氣候的變化。旅行途中的一天,他駕車先是經歷了夏日裡的艷陽,接著是冬日裡的大雪。“因為下雪,路上有積雪,必經之路的路口封掉了。”鄒茂先說,經過掃雪后,道路放行,但是又下起了雪,路面又積起了雪,那時道路前后已經看不到人和車了。

  “因為路滑,我的車子也開不動了,於是就停到馬路邊准備住下來。”鄒茂先說那天夜晚非常冷,他拿了好幾床杯子裹在身上,“后來有交警巡查公路,發現了我,說什麼也不讓我住下來,說是有狼,不安全,如果睡上一晚很可能早上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交警同志幫我開車,他說,我不熟悉當地的情況,不安全。”鄒茂先告訴記者,后來,在交警一路護送下,他到附近的旅館安頓下來,交警還叮囑了許多在西藏安全行車的經驗。

  還有一次 “遇險”發生在西藏的波蜜縣,他還在那裡因為修車停留了幾日。

  “車子底盤被路中間的水坑磕穿了洞,開始漏油。”鄒茂先說自己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撥打當地的110,向他們求助,“我的想法很簡單,請他們幫忙,給我介紹一個正規的修理廠把車子修好。”鄒茂先告訴記者,聯系到修理廠以后,他想來想去,為了不讓其他司機遭遇同樣的問題,一定要跟當地的路政部門反映一下情況。

  “當地的領導們非常重視我反映的問題,還免去了我修車花的大部分費用。”鄒茂先總結自己沿途遇到的事情,得出一個“結論”:出門在外,遇到事情不要退縮,一定要有理有據地解決問題。

  每天平均行車350公裡,鄒茂先說自己有時候碰到一望無邊的道路,周圍也沒有車輛和行人,非常容易犯困,“一次,明明知道自己要撞護欄了,腦袋裡非常清晰地告訴自己不能撞,但還是撞了上去。”鄒茂先說當時把他嚇得不輕,還好車子只是小剮蹭,從那以后,他中午就堅決不開車,一定要睡上兩個小時再趕路,這樣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問題。

  在稻城,鄒茂先看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迷人的風景﹔在那曲,他看到藏民們住在漂亮的小樓裡,享受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波蜜,他看到了從未看到的清澈溪流……

  “天很藍、草很綠,祖國處處都有美景。” 鄒茂先講起旅途中看到的風景,時時感嘆。“中國這麼大一個‘家’能搞得這麼好,確實不容易!”

  隻要心中一直有夢想,老年人也可以擁有“詩與遠方”

  “開到哪裡都會有人向我豎起大拇指。”鄒茂先說大家一方面不敢相信一個七十多歲老人自駕進西藏,更不敢相信竟然開著的是一輛小型面包車,就連邊防戰士也對他豎起大拇指,表示幾乎沒有看到像他這麼大年齡的人自駕遠行,並叮囑他注意安全。

  “老人家你是如何克服高原反應,又如何開著面包車進藏的?”一路下來,這是鄒茂先回答最多的問題。他如實回答,進藏不在於年齡,也不在於汽車,而在於人的心態。

  “像過了日喀則,去葉城的路程平均海拔在4700米,很多朋友告訴我不好走,我就慢慢開,一點點適應,很順利就經過了。”他說,“很多有經驗的汽車維修工告訴我,高原地區不要猛踩油門,要緩緩地開,我也不斷地摸索,嘗試與車子培養‘人車合一’的感覺,現在我和車子之間磨合得非常好了,再加上不急不躁的心態,整體來說非常順利。” 從南京一路帶在身邊的制氧機、氧氣包、速效救心丸,都沒派上用場。

  “我非常願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旅行經歷。”鄒茂先說自己自駕旅行的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告訴退休后的老人們,“要改變一些觀念,不要被一些困難束縛住,要勇敢地走出門看看祖國的大好風光”。

  談及接下來的計劃,鄒茂先手邊的一本書《自駕去歐洲》給出了答案。“我能走動的時候,就到處去玩玩﹔等走不動了就研究研究PS、畫畫之類的。”鄒茂先想告訴大家,老年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夢想,隻要不斷去學習,不斷地去努力,詩與遠方不一定是屬於年輕人的,也可以是老年人的。

  “今天一早,老婆子就問我什麼時候到家,她已經買好了菜等著我回去了。”結束採訪,鄒茂先說要先去找一個朋友歸還出發前借的牽引帶。

  5月20日晚9:58,鄒茂先在微信群裡告訴大家:“到家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安靜 范杰遜

(責編:唐璐璐、張妍)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