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掘井人”,江蘇這些水庫移民過得怎麼樣?

吳瓊

2021年05月22日08:30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吃水不忘掘井人”,江蘇這些水庫移民過得怎麼樣?

  交匯點訊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為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省先后修建了大小水庫902座,其中大中型水庫49座。水庫建設在防洪、灌溉、供水、生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水庫移民。

  “吃水不忘掘井人”,2006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資金87.3億元,在移民村基礎設施普遍得到改善基礎上,建設了一批“美麗庫區幸福家園”項目,建成了一批蘇北農房改造示范移民村,移民村全部喝上了自來水﹔通過移民村產業扶持以及移民技能培訓,激發了移民村發展動能,9個移民村入選全國第一、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14個移民村入選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省級試點村。移民村環境美了,百姓富了,集體強了,水庫移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高。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為全省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為進一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接續推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全面振興,省水利廳、文明辦、財政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聯合舉辦“水韻江蘇幸福‘移’居——尋找水庫移民鄉村振興先行村”活動。

  活動開展時間為5月-9月,發動全省涉及大中型水庫移民的10個市28個縣(市、區)的移民村,結合地方鄉村振興建設成效,聯合當地文旅文史、媒體宣傳部門或專家深入挖掘本地區水庫移民先行村發展故事、建設成效和典型事例等進行報送。活動后期將在綜合考慮網絡人氣熱度、移民村建設成效、材料報送情況等因素前提下,經專家評審、結合現場考察復核和會議研究,最終評出全省首批水庫移民鄉村振興先行村,並在線下發布會現場發布。

  5月17日-21日,活動主辦方特邀全國三農專家、旅游作家、攝影記者、文史專家、直播主持等,共同組成媒體採訪團,赴連雲港贛榆、東海,徐州睢寧、鎮江句容等地,先行實地走訪,感受水庫移民村建設風貌和村民生活。一座座新建的工廠,一個個蔬菜瓜果大棚,一棟棟移民村整齊樓房……專家記者們深入田間地頭、廠房車間,隨走隨拍隨寫,深入挖掘移民后代返鄉創業、移民后扶資金撬動地方產業提檔升級的事跡,傾聽水庫移民搬遷到現代農業村、新型社區的發展故事,移民群眾積極進取、謀劃發展的豪情壯志和移民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積極探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參訪團的同志。

  探訪一:移民后扶資金撬動產業發展

  在連雲港贛榆區黑林鎮,作為小塔山水庫移民的移民村,當地依托水庫移民后扶資金,引進藍莓全產業鏈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沃田農業。通過藍莓園建設,結合丘陵山區自然環境優勢,推廣工廠化栽培、基地化種植、公司化運營,找到了移民產業富民的新路。

  贛榆海頭鎮大官庄村為石梁河水庫移民村。採訪團現場考察了桑葚採摘園,參觀了展示桑蠶標准化生產的村史館。專家們感嘆:移民后扶一方面完善提升了村子的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下水道、路燈等等,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另一方面,也幫助村子的桑蠶產業標准化發展,特別是修建100畝養蠶大棚,又致富了一方群眾。2020年大官庄村村集體收入為101萬元,其中蠶桑合作社經營收入達57萬元,實現了鄉村產業從傳統到現代、總量和質量同步提檔升級的巨變。

  東海縣勝泉村是江蘇最早開展“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建設的移民村之一。在水庫移民后扶項目支持下,開展村庄基礎設施配套,整合資金打造了萬畝葡萄基地。從每家每戶種葡萄,到逐步走上了樹品牌、優環境、提效益的品牌化、集聚化的發展路徑,單棚收入由6000元增加到1.5-3萬元,每年葡萄成熟季節吸引周邊大量游客到勝泉採摘葡萄。

  在東海南辰社區,打造新型農村集中居住區,前期已建完450多戶,所有設施配套齊全,道路硬化、環境綠化、小區亮化,是全縣乃至全省蘇北農村集中居住新型社區的一個亮點。良好的環境,吸引當地移民二代返鄉創建鈺泰機械有限公司,並帶動本村移民家門口就業,工人收入一個月達到5000-6000元。

  句容市后白鎮西馮村原本是茅山水庫西畔的一個偏遠小村,2014年起,在國家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助力下,依照該村特色,重新規劃建設,科學引導西馮經濟發展方向,對村庄道路等基礎設施全面整治。特別是大力發展的草坪產業,從“三分地”到如今的“四萬畝”,從毫無基礎到形成“種、管、養”“鏟、運、銷”全產業鏈,從省級經濟薄弱村創成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我們村培育鏟草坪隊伍78支,發展農民經紀人120多人,2020年,全村草坪和苗木種植達到5000多畝,實現“全覆蓋”,當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3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4.66萬元,花草木銷售達2.6億。”西馮村老書記李治順告訴採訪團。如今西馮村70%以上的農戶在城裡買了新房,90%的農戶擁有小汽車,年輕在外務工的村民都回村發展,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逐年提升。

  探訪二:水庫移民建設生態宜居幸福家園

  “十裡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挂青黃。”這是徐州睢寧慶安水庫移民美好生活的寫照。在古邳鎮顧庄、代樓村,當地抓住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契機,建成嶄新的幼兒園、廠房、農貿市場等﹔古邳鎮象山村、姚集鎮八一村,休閑廣場、門樓、小公園一應俱全,成為當地村民“搶手”居住小區。當地累計投入8600萬元實施移民安置村項目,整合了土地資源,發展了碧根果產業、瓜果蔬菜種植、食用菌養殖等,建成產業興旺、功能完善、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的集中居住社區。

  連雲港贛榆整體搬遷的小蘆山村是全省的特色田園鄉村。1978年建設的輸水涵管早已廢棄,現今結合村容村貌升級改造,打造成融入村庄環境的景點,成為一處水利工程的“打卡網紅點”。東海縣小尤塘村、宜興乾元村、白塔村,溧陽禮詩圩村,一村一品、移步成景,花香果香茶香彌散在空氣中。

  白牆灰瓦的別墅級農房,成排成列、錯落有致,透出江南田園、悠然棲居的意蘊。句容市茅山鎮何庄村結合“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建設,通過房屋組團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文旅等項目,完成了何庄河、畢墟河綜合整治,打造了鄉村振興新樣板。“這裡的水庫移民幸福指數太高了!”專家記者們紛紛拍照打卡。

  探訪三:鄉風文明紅色故事深入人心

  走入句容茅山鎮的水庫移民村李塔村,翠竹深處,一抹紅色躍入眼帘。1938年,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的新四軍一、二支隊曾在茅山開辟蘇南抗日根據地。為解決山區用水困難,新四軍利用戰斗間隙在此修水壩蓄水,至今仍在使用。移民后扶項目不僅建設了山區道路、堤防等基礎設施,還扶持該村產業項目,促進興業富民。從當年的魚水情深,到而今的后扶支持,李塔村的紅色故事傳承延續,該村也正逐步打造為紅色旅游、綠色農副產品、苗木種植的休閑農旅特色村。

  連雲港贛榆大樹村是小塔山水庫移民村。該村結合紅色教育資源——劉少奇舊居和綠色林果產業,以打造“美麗庫區、幸福家園”為目標,突出共產黨這顆大樹必須扎根人民這一深刻內涵,打造大樹獨特的黨建品牌,創設“大樹黨員講習所”,積極探索黨建+N模式,用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用產業發展帶動引領集體經濟增收,發展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移民村裡環境好了,老百姓住在這麼好的環境裡,也會自發打掃,注意自己的衛生習慣、行為習慣。”黑林鎮鎮長劉哲說。

  什麼是水庫移民鄉村振興先行村?

  根據本次活動要求,推舉的水庫移民鄉村振興先行村主要為納入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范圍內的村(社區),要求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稟賦,大力推動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走在前列。

  本次探訪團的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三農學者楊建國在全程參與了探訪活動后說,近一周考察下來,充分感受到江蘇推進移民后扶工作的力度、質量、方法和決心,集中感受到了以下幾個亮點:第一,突出了“特色”,包括鄉村建設上,根據各村不同的自然環境、建筑風貌、地理特點、社區形態,進行特色塑造和規范管理,展現移民村“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別致風格,實現村容村貌的整體提質。也包括鄉村產業上,充分立足各村資源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宜商則商,打造發展平台,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增加移民就業收入﹔第二,突出了“統籌”,包括強調先期規劃的統籌、后續集中建設的統籌和產業發展的統籌,還包括后扶資金統籌使用,通過資金整合,形成發展合力﹔第三,突出了“融合”,包括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包括農文旅全面結合,包括美麗鄉村與鄉村振興的結合,也包括產業發展、生態打造與鄉風文明的全面推進等等。可以說,江蘇找到了一條以移民后扶工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好路子。

  據悉,“十四五”期間,江蘇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將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重點突出“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建設、移民村產業扶持以及移民技能培訓,在產業鄉村、美麗鄉村、智慧鄉村、文化鄉村方面做文章。其中,“美麗庫區幸福家園”規劃投資佔比達到42%,力爭到2026年70%的移民安置村建成“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同時,加大移民村產業扶持投資。移民村產業扶持資金投資佔比平均達到30%以上,7個萬人以上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的縣,產業扶持資金投資佔比力爭超過40%。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圖片:受訪者提供

(責編:李子佩、張妍)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