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附中校友袁隆平:
“這兩個學科對我影響最大”
在南京師大附中校園“院士走廊”的旁邊,有一座1949屆校友袁隆平院士的塑像,作為校友榜樣,時時激勵后輩成長。昨天,附中校園袁隆平院士的塑像前,擺滿了鮮花,寄托師生們的哀思。
袁隆平院士十分關心母校南京師大附中的發展。2002年10月1日,袁隆平院士特地趕來參加母校100周年校慶。一群師生圍著他問:“您覺得在附中上過的哪門課對您影響最大?”大家本以為他的答案是生物、地理甚至數理化。結果袁隆平脫口而出:“體育!在體育課上的鍛煉讓我下地干活兒不累。”圍觀者追問:“其次呢?”“英語!因為使我能讀懂外語文獻,參與國際學術交流。”
南師附中許祖雲老師回憶,2000年8月4日,他與王棟生老師專程赴長沙拜訪老校友袁隆平先生,當時已是晚上7點多鐘了。袁隆平先生身著長褲,短袖T恤,正坐在書房的木椅上看報。“我自報姓名並代表母校向袁隆平先生問好,袁隆平先生立即請我們入座並沏茶以示歡迎。”
那次經歷被許祖雲老師用一篇《夜訪袁隆平》記錄下來。袁隆平告訴兩位老師:我讀書憑的是興趣。我喜歡音樂、游泳。最近,我們單位舉行短池游泳比賽,我得了四個第一:自由泳、蛙泳、仰泳與潛泳。年輕的時候,50米潛泳,我是世界水平。我有慢性腸炎,光吃不長肉,人長得瘦,但精神、體力仍不減當年,下田我總是騎摩托車,一來快速、二來方便。累了,我就聽“梁祝”,哼哼小夜曲——過去所謂的“靡靡之音”。我這是童心未泯。 通訊員 居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李晨
江蘇水稻專家:
“他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昨天,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全國優良食味粳稻育種的領軍人物、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才林回憶起三十多年來和袁隆平院士的點滴交往,難掩悲痛之情。
王才林告訴記者,無論是對於老百姓,還是對於他們育種的科研人員來說,袁隆平就是“精神支柱”,“有他在,糧食一定是高產的﹔有他在,糧食安全一定有保障的。”
回憶起第一次遇見袁隆平院士,王才林說,那還是1986年,他剛研究生畢業那會兒。“我去長沙開第一屆的雜交水稻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個會上要求我用英文去作報告。”王才林說,初出茅廬的他,第一次參加這麼大的學術會議,用中文作報告都有些“抖抖霍霍”,更何況還要用英文。
他記得匯報結束后,現場一位印度專家問了他一個問題,他聽了兩遍都沒有聽懂是什麼意思。這時候,作為大會主席之一的袁隆平幫他做了翻譯。當時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袁隆平先生的英語非常好,也非常平易近人。
相識這麼多年來,王才林眼裡的袁隆平院士始終如一,“吃的穿的都很簡朴,但是對於工作始終一絲不苟,90歲高齡每天還要下試驗田,這樣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王才林說,袁隆平院士待人非常隨和,“我們的年齡相差30歲,但是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原因去找他,他都不會擺架子,始終非常熱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