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袁隆平來江蘇省農科院。 受訪者供圖
“上周四,袁老還請秘書給我打電話,非常謙虛地向我請教成果申報的相關問題。僅隔數日,我實在是沒想到……”5月22日,聽聞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江蘇省農科院原副院長鄒江石非常痛惜,“他這個人非常艱苦朴素,也很能堅持,喜歡追求新的目標,永不停止搞科研,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鄒江石回憶,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他便電話邀請袁隆平來江蘇察看試種情況,袁隆平當時一口就答應了。“他是1977年來的,來了以后我帶他在丹陽、蘇州、無錫等城市乘公交車各轉了一圈。”鄒江石說,這是他第一次與袁隆平見面,當時袁隆平打扮朴素,皮膚晒得黝黑,外表看起來與普通農民沒有區別。“當時條件艱苦,沒安排接待,全程乘坐的都是公共交通工具,住的就是普通的小招待所,晚餐也就簡單地吃了碗面條,他絲毫沒有表現出不悅,一直在跟我討論分析雜交水稻長勢、栽培要點,還鼓勵我開設研究課題。”
鄒江石告訴記者,與袁隆平的關系變得更親密是從第二次見面開始的。當時,鄒江石和省農科院研究員呂川根共同參與了由袁隆平牽頭的國家重大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那是1989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持續異常低溫,導致在長日照條件下已經鑒定過關的‘光敏不育系’變成了可育,兩系法雜交稻研究陷入低谷。”鄒江石說,面對挫折,袁隆平沒有灰心,在觀察研究的基礎上,他分析指出,育性轉換主要並不是受日照長短控制,而是取決於溫度,並據此提出了溫度控制指標及相應的選育技術策略和核心種子生產程序。“當時袁隆平的指點仿佛撥開雲霧,豁然開朗,令大家信心倍增。”鄒江石說。
鄒江石告訴記者,他與袁隆平經常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學術交流。“我和袁隆平幾乎每周打一次電話,忙的時候是秘書幫忙傳達,有的時候也是他自己和我聊。秘書接的時候,我每次都會詢問袁老身體狀況,明明上周四還請教我成果申報相關問題的,沒想到……”鄒江石長嘆一口氣,沒有繼續說了。
談及與袁隆平院士的交集,共同參與項目的另一位研究員呂川根博士回憶,他1999年在杭州參加由中國農學會主辦的水稻遺傳育種國際研討會並受邀作報告。有外國專家用英文提問,呂川根一時沒聽懂,隨口即問“誰幫助翻譯一下?”沒想到袁隆平主動站起來說:“我來幫你翻譯!”這讓呂川根感到既驚喜又榮幸,“說明袁先生非常平易近人,而且英語很好,調研去過的地方多又熟,以至於方言都能聽懂”。2011年,袁隆平將《袁隆平口述自傳》一書贈送給呂川根,書上已有印刷好的袁隆平簽名,呂川根開玩笑說,“煩請袁先生再親自手簽”。袁隆平欣然再次親手簽名,並寫下“川根存念”。
呂川根還告訴記者一件袁隆平曾經對他講過的小故事。當年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被新聞廣泛報道后,一位年輕的香港女記者採訪袁老,問他:“聽說雜交稻一般不好吃,兩優培九米質如何,好不好吃?”正巧到了吃飯時間,袁隆平就說,吃過午飯以后我們再聊吧。香港女記者不知不覺竟吃了三碗飯,驚奇地問:“今天中午吃的是啥米呀?我平時都節食的,這頓怎麼不自覺竟吃了三碗飯?”袁隆平大笑回答:“這就已經回答了飯前你的問題了!”
“在多年接觸的印象中,袁隆平總是那麼朴素,衣著從來不講究,講話詼諧,做事智慧,是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呂川根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毛慶 余夢嬌
通訊員 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