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態化,醫院普遍實施“一患一陪同”制度,改變以往家屬輪流照護模式,病人對護理員的需求暴增。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近日走訪省內多家醫院發現,這些護理員大多是來自農村的中老年人,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掙的是辛苦錢,但也盼望社會給予應有的尊重。
破產“小老板”,當起護理員
“60后”董啟榮小學五年級輟學后,跟著父親學做木匠。那個年代,父親一天掙一塊錢,董啟榮就能掙五毛,這是他第一次嘗到勞動的甜頭。“父親總是教育我,人靠雙手吃飯,不偷不搶,日子就能往好了過”,抱著這樣的信念,董啟榮對未來有著無限憧憬。
休息時,董啟榮常常泡上一杯茶,靠在胃腸科309病區的窗邊站一會兒。從窗口向外望去,揚州老城平整低矮的天際線盡收眼底,醫院南側,古運河蜿蜒流淌。運河上有一座“渡江橋”,上世紀90年代,橋下一帶就成了當地有名的打工者集散地,工人們常常舉著“木工”“水工”“電工”的牌子等待工頭前來招人。這裡,曾是董啟榮創業當“小老板”的起點。“做得最好的時候,我手下帶了9名工人。”董啟榮回憶說。
轉折發生在2001年1月,董啟榮記得,那天大雪紛飛,工人齊刷刷坐在他家中向他討要工錢。資金鏈斷裂,上游老板跑路。董啟榮咬咬牙,寧可自己吃苦,也不能苦了給自己打工的兄弟。借了一萬元高利貸,把工錢結清。回老家的大巴上,望向車窗外連片的田疇,董啟榮心灰意冷,憑著家裡的幾畝地,這債要還到什麼時候?董啟榮和鄰座的男人攀談起自己的經歷,那男人恰巧在醫院當護理員,便向董啟榮推薦起自己的職業:“醫院有空調,冬暖夏涼,掙錢比工地多,為啥不去試試?”
“前面已經走了幾個,你也不一定干得了這活。”董啟榮剛來蘇北人民醫院,部門主管就給他打了“預防針”。穿上藍綠色工作服,實習護理員董啟榮正式上崗。農民出身,又在工地干過,翻身、拍背、擦洗這些力氣活對他都不是難事,唯獨面對一些“臟活”,董啟榮坦言一下子無法適應。在胃腸科,一些病人的直腸或肛管被切除后,大小便通過腹部“造口”排出體外。造口袋滿了,就需及時更換。董啟榮記得第一次獨立更換造口袋時,一陣惡臭伴隨胃酸的刺激性氣味扑面而來,隔著口罩也能聞到。病人“造口”周圍的皮膚紅腫發炎,董啟榮仔細給病人擦拭消毒,換上新的口袋。那次之后,董啟榮兩天沒吃得下飯。
另一個需要費力跨越的心理障礙,是外界的偏見。“一些病人和家屬並不把護理員當回事。”有一次,董啟榮被安排看門禁。一個家屬因為缺少手續不能進入病區,被董啟榮攔在門外,家屬心急便罵起董啟榮。董啟榮耐心跟家屬解釋,還帶著開玩笑口吻說“有手續,你狠﹔沒有手續,我狠”。“干護理員,把以前的壞脾氣都磨沒了。”董啟榮說。
工資最高的時候,董啟榮一個月拿過一萬元,這引來鄉下親戚的羨慕,也想請他推薦來干護理員,但問了工作內容后就打起退堂鼓——“端屎端尿的,給多少錢我也不干。”
和其他病區一樣,309病區沉悶、忙碌,空氣中夾雜著消毒水味。病區大門開開合合,不斷有病人被推去做檢查,有病人被從手術室推出來……工作多年,董啟榮深知,這樣壓抑的環境中,病人都希望有個人能陪著說話,“話題是什麼不重要,隻要能說話都行。”董啟榮平時關心各種新聞,尤其喜歡在抖音裡看各類國際時事解析。由此,董啟榮找到與病人交流的“鑰匙”。
“苦是苦,但還是沒有種地苦。”董啟榮這樣評價他的工作。種地,在董啟榮看來是天下頭等辛苦的事——“種地是日晒雨淋,看天吃飯﹔在城裡,干一天活拿一天錢。”董啟榮對此非常知足。10多年的奮斗,農民工董啟榮已成為“新揚州人”,在城裡買了房落了戶,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從業20年,教會她珍惜當下
50歲的張彩霞已從事護理員工作20年,在重症監護室、腫瘤科、神經內科工作過,照顧過無數患者。
患者常常自己不能動,要靠護理員搬動他們的身體,幫他們擦洗。張彩霞目前在上海擎浩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做團隊護理員,一個團隊分工負責為患者擦洗、病區守門、夜班值守等工作。經常一輪下來要為10多名患者擦洗,擦洗完一名患者,護理員額頭滲滿汗珠、裡褂濕透,一邊大口喘著粗氣,一邊用外褂扇風,抽空到通風的地方歇一會,還沒等裡褂焐干,又要為另一名患者擦洗。
“這邊正吃著飯,那邊患者想要排便﹔夜晚患者不睡,護理員就不睡。”張彩霞說,極少見到年輕護理員,即便是中老年人也難招聘到,單個護理員的工作更繁重,形成惡性循環。
“哄老人”是護理員的必備技能。到了飯點,老人不願吃飯,不能來半點“硬的”,要輕聲細語地哄。“阿婆啊,您看這黃色的是土豆,可香了!”哄行不通,張彩霞又擺起大道理……一通軟硬兼施,阿婆才肯吃飯,張彩霞稍稍放下心來,繼續盤算著一會兒要怎麼勸阿婆起床走動走動。
“身體上苦點還不算什麼,最怕的是患者家屬不尊重。”張彩霞見過各色各樣的家屬,不懂尊重護理員的不在少數。“那個護工,你過來一下”“我爸睡著了,你為什麼要挪動他”……張彩霞有口難辯。我掌握護理專業知識,為什麼不被理解?難道護理員干臟活累活,就該低人一等?張彩霞希望社會認可護理員這一職業,給予更高待遇和提升機會。
一班12小時,白班是早上6點到下午6點,夜班是下午6點到早上6點。上個月,張彩霞到手工資3900多元。為節省房租,張彩霞目前租住在距離工作地點很遠的棲霞區,要快走40分鐘才能到馬群地鐵站乘車。房東也體諒張彩霞夫婦不容易,每月800元房租好幾年沒漲過。上早班的話,張彩霞早上4點起床趕最早的一班公交車。午飯提前一天做好帶著,合租房裡還住著兩名年輕人,廚房整整齊齊擺放著醬油、大米、鹽等,張彩霞夫婦用廚房次數最多,他們就主動承擔起打掃合租房公共區域衛生的職責。
20年護理員工作生涯中,張彩霞“送走”的患者有10多位,這些經歷改變了她的生命觀。常常看到患者往往苦等人體器官捐獻無果,知道醫學生解剖標本缺口較大,她決定“捐出”自己,想到因為自己的捐獻為醫學做點貢獻,讓患者多一些活下去的機會,她就感覺挺欣慰。“患者的生死教會我,活著就要珍惜當下。”張彩霞說,能為當下做點有用的事,比任何“身后事”都更重要。
讓護理員成為“有尊嚴的職業”
“護理員招工難,我有切身體會。”江蘇華南公司蘇北項目管理處醫輔部長郭誠意坦言。3月中旬,郭誠意和同事到揚州儀征、淮安等地招聘護理員。“宣傳單發了不少,問的人也不少,最后有意向簽訂合同的寥寥無幾。”郭誠意觀察到,護理員招工有兩個趨勢,一是中老年人多、年輕人少,隊伍整體年齡結構偏大﹔二是農村人多,城市人少。在蘇北人民醫院,95%以上的護理員都是農民工。
蘇北人民醫院后勤物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左四琴認為,年輕人從事護理員工作,相比中老年人有很多優勢,“年輕人善於學習,對專業護理技術和理念都更容易接受,體力和精力也更足。”
解決護理員年齡結構失衡和招工難問題,各方開始行動。江蘇華南公司蘇北項目管理處經理薛懷忠建議,要讓護理員成為人們願意干、有尊嚴的職業,首先要提高收入待遇,更根本的是要提高護理員的服務質量和技能素質,“公司每月、每季度都為護理員開展專項培訓,從專業技能素質、溝通協調能力、集體榮譽感等多個方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公司還設立培訓學校,聘請各個專科護士長給病區護理員提供培訓,確保護理員的服務專業、高質、高效。”
此外,江蘇華南公司還按職業技能等級確定收入系數,給護理員明確上升渠道。目前華南公司服務的蘇北人民醫院中,共有具備初級職業技能以上的護理員268名,其中持有中級職業技能証書的有113名。薛懷忠透露,蘇北人民醫院護理員平均收入超過5000元/月,效益好的病區,月收入可以破萬元。
物質層面提高待遇,精神層面的職業尊嚴也要同步強化。在薛懷忠看來,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提升自己,做到“職業化”。“這不僅體現在護理員的專業素質上,更體現在職業道德上。”他舉例,一些病人和家屬會給護理員紅包以示感謝,公司鼓勵護理員主動把紅包退還給患者。“每個月都有累計三四千元紅包退還到賬,這些都會在醫院公示。護理員們收到的錦旗與表揚信越多,他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也得到增強。”薛懷忠說。
“醫院的發展離不開護理員,良好的秩序、干淨整潔的環境對任何一家醫院都很重要,這些都離不開護理員及其他物業員工的辛勤付出。三甲醫院的評審,護理員也佔了一項。”左四琴說,蘇北人民醫院護理員職業歧視現象比五六年前好很多,醫生、護士都把護理員當作同事,院領導也在強化“大家只是分工不同”的觀念。
□ 本報記者 金亦煒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