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傍晚,在南京市珠江路新世界中心的好特賣門店,23歲的陳小姐買了6包膨化食品、一瓶飲料,“這麼多才30多元,性價比很高。”陳小姐在這家店購買的食品,因為臨近保質期,被稱為“臨期食品”。記者看到,店裡8個貨架,7個半賣臨期食品,收銀台前人們排隊結賬。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發現,一片紅火的臨期食品市場,主要銷售保質期較長的預包裝食品,而面包等現制食品、果蔬等生鮮食品,因保質期較短,臨期后及時處置依然很難,有些“短保”食品甚至還沒過期就被丟棄。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減少資源浪費?
年輕人帶火臨期食品市場
主營臨期食品的好特賣,在南京已有10多家門店,大多開在社區、寫字樓、地鐵站附近。在陳小姐購物的好特賣門店,記者看到貨架上一款原價6元的飲料現售2.4元,但架子上隻見標簽不見貨——這款飲料已被搶購一空。旁邊一款茶飲,原價3元現價1元,保質期還有3個多月。
走進位於南京河西的好特賣新城匯店,記者似乎來到一個大型“薅羊毛”現場,“白菜價”“特賣天堂”等標語隨處可見。中午時分,結賬區排起長隊,年輕白領佔多數。“進口紅酒、咖啡、茶包、巧克力……各種食品應有盡有,而且保質期一般還有兩三個月。”在附近上班的90后消費者李妍然笑道,“這種特賣超市簡直太‘香’了!我很多年沒見過這麼多5元以下的商品了,每周起碼要來逛兩趟。”
臨期食品在年輕人中有多火?豆瓣網站上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創建於去年9月,目前聚集了6萬多人,大多是年輕人。淘寶、科普中國聯合發布的報告稱,過去一年210萬人在淘寶上選購臨期食品。
業內人士介紹,食品在保質期剩余20%-50%期間,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響,往往會迎來一輪銷售高峰,這被稱為“臨期效應”。艾媒咨詢相關報告顯示,去年中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達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澱計算,臨期食品市場也達“百億級”。
孫朝陽曾在老家南通開過10多年超市,去年因為孩子到南京上學,他盤掉超市,舉家搬到南京。他告訴記者,食品行業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距離保質期還有1/3時間的商品不能進入連鎖零售商店,線上渠道也有保質期方面的規定,這被稱為食品流通行業的“允售期”,可確保顧客買到新鮮食品。臨期食品就是超過允售期又在保質期內的食品,離保質期到期日越近則越便宜,通常為原價的20%-50%。
賣不完的食品是扔還是送
與保質期較長的預包裝食品相比,面包、蔬果等“短保”食品,臨期后的處理則復雜得多。
5月22日晚9點30分,記者在南京華採天地的盒馬鮮生門店看到,“日日鮮”類食品已開啟“晚間特惠”模式,蘑菇六折、豬肉六折、南瓜土司五折……“日日鮮”的賣點是“隻賣一天”,雖然當天賣不完就下架,但其實還在保質期內。90后消費者姚堯說:“我經常晚上來淘些面包、牛奶,第二天當早飯,很實惠。”
2019年,網友曝光盒馬鮮生晚上9點半后丟棄臨期食品,引發輿論熱議。近日,盒馬鮮生官方人士告訴記者,通過大數據測算店內庫存、靈活變動商品價格、在APP發送優惠券等措施,“日日鮮”食品每天基本能賣完,剩下的可以制作員工餐。
5月22日晚9點50分,在奈雪的茶南京華採天地店,記者看見貨架上還有14個面包。“每天賣不完的面包都是扔掉,多的時候一家門店一天要扔掉100多個面包。昨天我們店面包剩得就挺多,扔了40多個。”店裡面包師娟子告訴記者,“我們也覺得浪費,但沒辦法。以前,我們品牌有過晚間打折促銷,去年開始就沒有了。員工也不能將沒賣完的面包拿走,因為發生過店員拿走后在網上低價賣的事,影響品牌形象而且可能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5月4日,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客廳的格瑞思面包店,因為扔掉形狀、大小不合要求的面包,以及當天沒賣掉的面包,收到南京市雨花台區市場監管局的《責令改正通知書》。該店負責人韓成成說,如果是總公司統一包裝好的面包,一般可存放3-5天,基本“零報廢”﹔店內現場制作的面包,如果開了給員工帶回家的口子,面包師可能會故意多做自己、同事喜歡吃的品種,給門店日常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也有商家舍不得將臨期食品一扔了之。5月26日,在南京新街口正洪廣場肯德基餐廳門口,記者看到一台寫著“勤儉節約自取站”的冰櫃,旁邊牆上挂著“食物銀行”牌子。一名環衛工人說,她本月負責這塊區域的保潔,在冰櫃裡領到兩次食物,有雞翅、雞腿和面包。該餐廳店長告訴記者,受客流、天氣等因素影響,部分餐廳會有少量“超出最佳賞味期”的未售食物。去年11月,這家食物銀行開張,將餐廳余量食物分袋包裝,標明存入日期、食用指引等信息,冷凍在冰櫃中,讓需要的人自取。餐廳余量食品不多,基本都能被消費者取光。
將食物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除了一些商家想辦法處理“臨期”食品,一些公益人士也積極搭建供需間的橋梁。
上海女孩陸雨昕推出的小程序“Precious SH”,在地圖上展示上海商家的晚間食品折扣信息。記者聯系到陸雨昕后獲知,2月20日小程序上線后,有些面包房主動聯系她,要求加到地圖上去,目前小程序裡發布八九十個食品商家的信息。陸雨昕說:“城市食物浪費超出想象,每天在咖啡館、面包坊、餐館、超市,有大量可以吃的食物,因為沒有及時售出被浪費。小程序只是一個‘臨期’食品信息發布工具,減少食物浪費,還需要大家有這方面的消費意識。”
5月17日,蘇州工業園區慈善總會、綠洲食物銀行,聯合啟動“營養食物包”項目。綠洲食物銀行蘇州分部負責人王潔介紹,今年3月蘇州分部成立后,她找了十幾家企業談項目,后來兩家食品廠、一家水果貿易公司捐出總價1.8萬元的餅干、牛奶飲料、水果。當日,這些還剩1/3至1/2保質期的食物,發到117戶低保、重殘家庭手中。
作為上海綠洲公益發展中心運營6年多的項目,綠洲食物銀行向生產和流通渠道募集臨期食品,再提供給有需要的人。負責人李冰告訴記者:“有一些保質期所剩極短的食品,臨期食品商店不會要,食物銀行可以接受。我們為了快速分發,面包蛋糕類食品一般由面包房周邊一公裡內的志願者去取,再放到食物銀行網點。”
2017年7月到2019年初,南京市棲霞區啟蒙社區發展中心在社區做過一個“愛心冰箱”項目。中心主任岳耀蒙記得:“我們本來在做一個鄰裡互助項目,幫助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看到上海有食物銀行的消息,就主動走訪社區裡的面包店。壹基金給我們捐贈了冰箱,放在社區的慈善超市內。當時我們在一些店家碰壁,也有的面包店願意捐贈但距離太遠。約兩公裡外的一家面包店堅持提供食物,店家估計有賣剩的面包,下午5點多鐘就會通知我們去取,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個。社工或志願者把面包放到愛心冰箱裡,等服務對象來取,有時也會送到服務對象家裡。這個項目服務了十幾個家庭,小孩開心、老人感恩。很遺憾,后來這家面包店不開了,我們的項目也結束了。”
主動提供臨期食品的企業,能否多一些?李冰認為:“對於臨期食品浪費現象,也不能全怪企業,因為企業往往不知道怎麼處理,或擔心違反食品法規,便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了《反食品浪費法》后,如果能夠給企業一個寬容的環境,鼓勵企業大膽捐贈食品,而不是過多擔心風險,食物銀行會更加充實。”
保食品安全和反浪費並行
記者採訪中發現,有網友擔心臨期食品的安全問題。市場監管人士表示,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隻要符合食品標簽所規定的保存條件,可以合法銷售。
不過,省市場監管局食品經營處負責人提醒臨期食品經營者,要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履行進貨查驗義務,對食品的包裝、感官性狀進行鑒別,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証和食品合格証明文件,如實記錄食品的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信息等內容,既防止臨期食品過期了還在銷售,也便於出現問題后及時溯源。
作為基層市場監管人員,南京市雨花台區市場監管局板橋分局局長楊磊有著自己的思考:“以往食品監管的著力點是食品安全,現在要食品安全和反食品浪費兩手抓。我們對浪費食物的面包店,採取約談和責令改正的處理方式,要求商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厲行節約、減少浪費,而沒有採用罰款等手段,目的是讓商家將保障食品安全和反食品浪費的意識融入到經營活動中去。”
韓成成告訴記者,門店做了許多改正措施,例如:收集面包邊角,每袋10元出售﹔形狀、大小不合要求的面包,當做試吃品﹔現場制作的面包最佳賞味期一般為兩天,當天賣不完的第二天特價處理,基本上能賣掉八九成,剩余的統一送回無錫總部作報廢處理。
至於發展食物銀行,楊磊認為,食品安全仍要擺在首位。食物銀行需要完善的管理,如食物提供者必須注明食物存放條件和在途時間等必要信息﹔對冰箱的控溫、清潔情況嚴格把控。當然社會各方要理解食品經營者落實反浪費舉措的善意,不能讓其“吃力不討好”,重返浪費的老路。
岳耀蒙表示:“《反食品浪費法》的出台,會推動公益組織、商家開展分享臨期食品的項目。如果有條件,我還想繼續做愛心冰箱類的公益項目。既能給困難家庭一些支持,又能避免社會資源浪費,何樂而不為呢?”
鏈接 >>>
食用臨期食品有無安全風險
食品的保質期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李偉說,技術人員會將產品分別放置在常溫、光照和高溫高濕的環境中,並在固定時間段取樣評定,由此綜合得出食品在具體儲存環境下的保質期限。
過了保質期的食品是否還能吃?李偉認為不一定,需要結合過期時間的長短和食品本身的性質來分析:“保質期6個月的食品,如果已過期一年,那麼我建議不要吃,但如果隻過期了幾天,很可能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食物的性質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比如我們經常喝的採用巴氏滅菌法的鮮奶產品,超過保質期或保存條件改變,鮮奶中原本處於休眠狀態的一些細菌芽孢可能重新萌發,對人體產生危害﹔添加乳酸菌的益生菌酸奶,大量益生菌造成的酸性環境會抑制雜菌的生長,如果剛過保質期,通常還可以飲用,只是口感更酸一些。”
食用臨期食品有沒有安全風險?李偉認為,消費者購買或食用臨期食品時,要綜合考慮儲存狀態和食物性質:“食品有沒有按照規定條件儲存?有沒有拆封?另外,食品在生產時有沒有經過徹底殺菌?像餅干、罐頭這些經過徹底殺菌的長保產品(保質期在3個月以上),即使臨期了安全風險也較低。但是面包臨期時可能產生一些有害微生物,特別是發酵玉米面制品、變質鮮銀耳和其他變質澱粉類制品,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這些食品如果沒有很好地冷藏保存,人們食用后可能會中毒乃至有死亡風險。”
在加強臨期食品管理方面,李偉建議商店、超市建立一套標准化、信息化的預警系統,對哪些食品即將臨期心中有數,而非跟著感覺走,“據我了解,一些大型和高檔商超對這一塊還是比較注重的,但是中小超市相對就顯得比較隨意。”
由於相關法律法規並未強制商家標明“臨期”,李偉建議,消費者選購食品時多個心眼,如果打折力度較大,就要注意是否為臨期產品,然后再決定是否購買。
□ 本報記者 宋曉華 洪葉 馮圓芳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