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有網友通過視頻爆料稱,在河北省高邑縣東良村,一家公司去年租賃當地1500畝土地用於種植高端紅薯,自家近300畝土地因大量使用藥劑,導致土地污染,今年續種的小麥不結籽,全部絕收,甚至有附近村裡的羊因為吃了這種紅薯的葉子而死亡。
民以食為天,關於食品安全的話題,總是格外觸動人們的神經。“毒紅薯”的爆料視頻中,爆料者列出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自家近300畝小麥絕收”“從育苗到紅薯成熟要用將近40種藥”。末了,爆料者發出靈魂質問:“能把地傷成這樣,你能確保你家孩子的體質比這土地還壯嗎?”看到這裡,雖然“毒紅薯”只是爆料者一面之詞,但不少網友還是本著“寧肯信其有”的態度參與了討論。然而,他們終究還是被“套路”了。
5月30日,涉事公司委托高邑農業農村局聘請第三方司法鑒定機構,對小麥死亡原因進行鑒定。5月31日,執法部門和公安部門都已介入,相關專家前往高邑縣核查。6月3日,高邑縣公布調查結果:1500畝小麥中,1240畝長勢正常,260畝因田間管理粗放、水肥供應不足長勢較差﹔專家組對該地塊長勢較差小麥和農戶家中存放的此地塊紅薯干進行取樣,委托河北泰斯汀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結果顯示,送檢樣品均符合GB2763-2019《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要求。簡單說,駭人聽聞的“毒紅薯”純屬子虛烏有。
此次事件中,高邑縣政府的反應可圈可點。針對網絡爆料,當地不僅迅速啟動調查機制,而且司法機關也及時介入。在公布調查結果的時候,當地不僅公布了調查結論,而且公布了調查組構成,以及形成結論的相關依據。如此全面而扎實的官方回應,不僅打消了公眾的顧慮,而且還了涉事公司一個公道。在為這份官方回應點贊的同時,亦應看到,網絡爆料的有些內容已不僅是“失實”這麼簡單,而是有造謠之嫌。譬如,爆料者曾表示“附近村裡的羊吃了紅薯葉而死亡”,但調查組走訪調查附近村村民和養羊戶后發現,沒有羊吃了紅薯葉后死亡或有不良反應情況,村委會也沒有接到相關反映。
如果說小麥長勢不好的原因可能會產生誤判,憑空捏造“羊吃了紅薯葉而死亡”,這就分明是炮制謠言、制造恐慌了。相比起“小麥減產”,“羊吃了紅薯葉而死亡”無疑更加具象,也更容易引起輿論的關注。當爆料者無中生有一心“爆猛料”的時候,可曾意識到,這種行為本身已經逾越了法律的底線?
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曾發布司法解釋,明確了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及程度認定問題。依法治理網絡謠言之難,首先體現在難以調查取証。對於此次事件來說,這樣的難題顯然並不存在——既然調查組已經深入調查,確認“羊吃了紅薯葉而死亡”是謠言,爆料者理應為此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時下,網絡爆料已經成為公眾發聲、輿論監督的一種途徑,但爆料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客觀事實、遵守法律法規,不能為了自身利益或博眼球而夸大事實、憑空捏造。如果爆料屬實,自然應嚴肅查處、啟動問責﹔與此相對應的是,如果爆料純屬捏造,也不應該任憑爆料者一笑而過。這不僅是為涉事企業討一個公道,更是維護網絡秩序的必要之舉。(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