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澆地”與“澆苗”的辯証法

左中甫

2021年06月09日07:1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用好“澆地”與“澆苗”的辯証法

  最近,蘇南有個市提出,面對招商引資新變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產業園區要用好“澆地”與“澆苗”的辯証法,“多澆地,少澆苗”,把更多精力放在“育森林”而非“造盆景”上。這一工作思路,對於各地建設園區、發展產業有較強的啟發意義。

  如果把園區比作“地”、企業比作“苗”,那麼園區管理者就是“澆水人”。“澆苗”,指的是管理者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為少數企業尤其是重點企業做好服務上﹔“澆地”,則是指管理者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效率為重點,著力為園內各類企業打造適宜發展環境。“澆苗”與“澆地”隻有一字之差,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園區工作思路。

  注重“澆苗”,還是注重“澆地”?不同的思路會有不同的結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各地都對開發園區寄予厚望。人們看到,許多園區不負期待,各項業績、指標十分搶眼,成功地扮演了轉型發展主陣地、創新發展主引擎的角色,但也有部分園區步履維艱、成長乏力,還有極少數園區在“吃老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園區出於短期利益的考量,隻澆了某幾棵重點關注的“苗”,而忽視了整體環境的營造。這也說明,“澆水”裡也有辯証法,要處理和把握好局部與整體、重點與一般、眼前與長遠的關系,自覺多做打基礎、利長遠、惠整體的工作。

  從“多澆苗”轉向“多澆地”,是園區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園區粗放發展階段,各地爭相招商引資、建設園區成為一景。重視項目、爭搶項目、服務項目,是園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澆苗”對於園區發展功不可沒。但也要看到,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園區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隻有更加重視做好整體服務,注重為各類企業發展營造公平、普惠、共贏的外部環境,才能更好地培養特色產業鏈、創新鏈,提升園區的整體發展效益和質量。

  當然,“多澆地”並不意味著“不澆苗”。各地仍然需要理直氣壯地強調抓項目,特別是做好大項目、好項目的招引和服務。園區著力營造發展生態、優化發展環境,本身就有利於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發展,相關企業也能從中直接受益。更重要的是,園區做配套服務、抓體系建設,有利於吸引中小微企業加速聚集,形成特色產業集群,這恰好也是一些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所迫切需要的。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中明確亮出“產業鏈招商”這張牌,其目的正是要突出自身整體的產業環境、氛圍和特色等優勢,讓園區發展更多建立在整體特色彰顯、綜合實力提升的基礎之上。

  我省約有200個各類產業園區,其中多數都面臨著“打造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構建產業生態”的共同任務,有些園區轉型發展的成果已經相當可觀。可以預見,隻要堅持“多澆地”,未來各地還將涌現出更多綠意涌動、生機盎然的“產業森林”,有力地支撐起全省高質量發展。

(責編:李子佩、孟二波)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