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科技界“種桃人”

2021年06月11日06:5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勇當科技界“種桃人”

  蘇州大學教授任平近日表示,學者做研究,不能光是為某一塊現成田園中的桃樹澆水施肥,待桃子成熟后摘下放到自己籃子裡,還要找到一棵新桃樹,找到適合它的新田園,將其種下,澆水施肥,將桃子留給未來團隊成員去摘。不僅要“摘桃子”,更要“種桃樹”,這一觀點對做好科研工作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在前人開辟的研究領域,精心澆灌,會產生新的科研成果。面對前人種下的“桃樹”,當低垂的果子漸已摘完,有人說要“向上升級”,勇摘高懸的果實。這當然沒錯,但更重要的,恐怕是要有人開辟新的領域,重新擇地種一棵“桃樹”,通過精心培育,等待開花結果,讓后人有更多的“桃子”可摘。換言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會“摘桃子”,還要勇當“種桃人”,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為青年學者鋪路搭橋,讓后來人在新的研究領域產生更多的成果。

  錢學森善於發現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科研天地,敢於放手、支持年輕人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挑大梁”,最終培養出一批杰出人才,讓中國的導彈研制隊伍更加成熟﹔黃大年善帶科研團隊,善於“種桃子”,突破國外高精度探測裝備技術封鎖,為年輕人拓展科研疆域,推動中國真正進入“深地時代”……正是有了這麼多無私付出的“種桃人”,一代代傳承接力,正因為我國眾多優秀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不僅自己大膽探索、作出成果,而且培育新人、帶出隊伍,后來者們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國的科技事業才有今天的繁榮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廣大院士要甘做提攜后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這是總書記對兩院院士們的期望,也是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期望。從某種程度上說,鼓勵“種桃子”,與甘做提攜后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有著共同的內涵。鼓勵“種桃樹”,好環境是首要前提。要持續改善科技創新生態,尤其是在基礎研究領域,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培育寬鬆包容、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使科研團隊有更大自主性,使科研工作者心無旁騖搞研究,有更多機會大顯身手。江蘇出台“鼓勵科技創新40條” “科技改革30條”,江蘇省科學技術獎自2019年起設置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等,這些都為科技創新消除瓶頸障礙、提供服務供給、搭建干事舞台,更有利於形成“種桃樹”的好生態。

  科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更多更好的“種桃人”,勇闖創新“無人區”,誰就能牢牢掌握科技創新的主動權。對科技工作者來說,要有闖的勁頭、冒的精神,還要甘於奉獻、講情懷。在敢於創造、潛心研究的同時要切實肩負起“育新人”的使命,甘當人梯,提攜后學,既要率先垂范帶好頭,又要為青年學者搭建舞台,鼓勵並支持新人在重大科研項目中“扛大旗”。如此,科技創新才更有活力,江蘇才能真正成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策源之地。

(責編:李子佩、孟二波)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