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扛起世界遺產責任擔當 打造生態保護創新典范

馬燾燾

2021年06月14日07:41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在主題活動上致辭。人民網 馬燾燾攝

6月,黃海灘涂,微咸的海風吹來,帶著濕潤的氣息。鹽城市大豐區斗龍港的村民吳大寶,正乘船進入灘涂捕撈泥螺。每年梅雨季節,正是黃海泥螺最肥美的時節,當地村民秉承祖輩的技藝,將泥螺變成重要的收入來源。

吳大寶賴以生存的黃海灘涂位於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境內,2019年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地。6月11日至12日,2021年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正在江蘇鹽城開展,來自國內外的自然保護、林業、遺產提名地的專家學者等齊聚鹽城,共話“推動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 共建人與自然共同生命體”。

此次主題活動為何選擇在鹽城舉辦?近年來,鹽城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為導向,科學有效的保護自然遺產,高標准詮釋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統一。作為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首個和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的城市,鹽城打造出了人口稠密地區保護自然生態的創新典范。

生態立市,堅守“兩山”實踐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榜單中,鹽城位列第12位,1至2月統計中,鹽城位列第17位,是江蘇省唯一進入全國前20位的城市。

近年來,“鹽城好空氣”已成為當地的城市名片和生態品牌。2018年7月,鹽城第七屆市委六次全會上,市委書記戴源首次提出“兩海兩綠”的發展路徑。戴源要求,對於綠色轉型、綠色跨越,鹽城提出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添綠、調綠、變綠”,不斷提升發展含綠量﹔並把綠色發展作為產業選擇、路徑抉擇的根本遵循,從根本上擺脫粗放式投入、跟隨式發展的傳統模式,努力將鹽城黃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等“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降塵”“減排”“添綠”... ...全市549個在建建筑工地、119個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全部建立施工工地揚塵管控動態清單,關退化工企業190戶,2020年全市新能源發電量179億千瓦時,約相當於減少533萬噸標煤﹔森林覆蓋面積528萬畝,蓄積量1140萬立方米,林木除塵降噪碳匯功能得到明顯增強。同時鹽城還出台了 《鹽城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鹽城市飲用水安全保護條例》等6部市級法規,擰緊生態環保的剛性約束。

在“生態立市”的導向下,鹽城各個轄縣區積極把綠色發展作為產業選擇、路徑抉擇的根本遵循,建湖縣、鹽都區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東台市建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鹽都區創成蘇北唯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東台、射陽、阜寧、大豐、亭湖等5個開發區創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

保護世遺,形成創新范式

時間回到2019年7月5日,中國·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二個,沿海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產空白。

申遺的歷程對鹽城市委副書記、市長曹路寶來說,可謂歷歷在目。“我們的申遺之路沒有先例可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黃海濕地不僅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生態保護屏障,更是美麗江蘇的典型風貌。曹路寶介紹,在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經濟最活躍的長三角地區,能夠實現20多萬公頃的濱海濕地與發達的城市經濟融合共存,這是鹽城對全球的重要貢獻,充分彰顯了鹽城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的價值理念,也為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保護自然生態提供了創新典范。

鹽城坐擁江蘇省最大的沿海灘涂面積以及最長海岸線,也曾面臨著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的艱難取舍。當年為了更好地保護黃海濕地,鹽城作出重要決策,放棄已經依法得到批准的條子泥、高泥和東沙區域百萬畝灘涂圍墾計劃,放棄前期的投入以及未來的潛在價值,將黃海灘涂嚴格保護,這一做法得到了很多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認可。

作為人口稠密地區,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離不開社會和公眾的廣泛參與。《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從法律層面進一步理順濕地保護機制、統一規劃管理、明確保護措施,確保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為了更好地開展科普活動,讓大家有更直觀的感受和認知,鹽城把老火車站改造成為黃海濕地博物館,並配套建設濕地博物園,打造鹽城的“濕地會客廳”。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到博物館學習世遺知識、探索自然奧秘,到博物園學習認鳥、感受濕地,不斷提升世遺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為推動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政產學研”合作,鹽城市政府牽頭成立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設立黃海濕地研究院,著力打造集應用型研究、科學技術創新、國際合作與交流於一體的智庫平台。6月11日,鹽城和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杭州園林設計院等高校院所進行了簽約,推動中國鹽城濱海濕地科學觀測研究站、濕地可持續發展中心等建設,項目建設將為黃海濕地保護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位於黃海濕地的麋鹿野放區。李東明攝

共話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鳥類不會說話,但卻用實際行動証明這片黃海濕地是它們理想的棲息家園。在鹽城生活著世界珍禽丹頂鶴,全球僅存2000隻左右,每年有近1000隻來鹽城越冬。今年5月初,科研人員在日常野外巡護時發現了兩隻成功孵化的小鶴,這是鹽城連續第五年記錄到丹頂鶴在越冬地野外自然繁殖。野外的自然繁殖加快了不遷徙野生丹頂鶴種群進程,少數丹頂鶴在鹽城也成為了“留鳥”。

在黃海濕地,還生活著中國傳統的神獸—麋鹿,俗稱“四不像”。上世紀80年代,鹽城從歐洲接回來39隻麋鹿,通過保護、馴化和繁衍,已經超過6000隻。如今的鹽城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麋鹿種群數量、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庫、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在保護濕地、珍禽和麋鹿的過程中,鹽城並沒有簡單地把人類從保護區域中隔離開來,而是更加注重保持原生態,尊重當地居民傳統的生產生活習慣。同時為了做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鹽城積極探索推動紫菜養殖向標准化、生態化方式轉型升級,控制紫菜養殖規模,科學防治滸苔綠潮,並實現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活化與傳承。

黃海濕地申遺成功之后,鹽城人愈發關注這些珍稀動物的保護,保護區附近村民學會了辨鳥、護鳥,見到受傷受困的麋鹿或者鳥兒,總會第一時間進行救助,在麋鹿踩壞庄稼的時候,村民也會表示充分理解。目前,鹽城沿海區域採取人放天養、自繁自養等原生態種養模式的魚塘越來越多,漁村逐漸變成了與麋鹿、鳥兒和諧共生的地方,很多鳥兒經常來到魚塘進行覓食、休憩,世世代代的漁民們已經變成了世界自然遺產的守護者。

人類離不開自然,自然也離不開人類。鹽城沒有將世界自然遺產和人類活動簡單割裂開來,而是強化系統思維、融合理念,在推動濕地與人類的和諧相處上進行有益探索,從而實現世界自然遺產的更好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章新勝評價稱,“鹽城積極與國內國際戰略合作,全面扎實開展濕地遺產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播工作,‘世遺’品牌文章已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編:張妍、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