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蘇,不僅美在詩情畫意,也交織了生態保護、環境治理、人居改善的靈韻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寄予厚望,2014年視察江蘇時,要求把“環境美”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重要內涵﹔2017年底在徐州視察賈汪生態環境修復項目,強調要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去年11月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江蘇須臾不敢放鬆。
率先發展,創新應對環境挑戰
以佔全國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全國10%的經濟總量,這是江蘇的擔當,也是無法忽視的特殊省情。
率先發展,必然率先遭遇環境挑戰。面對發展中遭遇的環境問題,江蘇一直以“先行者”姿態,勇於創新,大膽探索富有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從上世紀90年代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到新世紀初作出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到提出“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江蘇認識不斷深化,探索從未止步,通過一系列制度改革,努力解決發展中率先遇到的問題。
回望1979年,這一年,江蘇在全國率先試點對15個企業征收排污費﹔此后又率先實現從按濃度收費向按總量收費的轉變,率先提高排污費征收標准,為全國排污收費制度改革探索經驗。
環境有沒有價格?治污該不該賺錢?如今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若干年前可是個大問題。而率先解題者,正是江蘇。上世紀,我國環境保護的主流思路是“靠政府”。2000年左右,不少地方的污水處理廠頻頻上演“環保秀”,領導來了就開工,領導走了就關門。江蘇人開始認識到,僅靠政府之手推動環保遠遠不夠,要讓市場起作用,價格就是重要因素。此后,江蘇率先開展環境價格改革,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有效激活了污水處理市場。
2005年,省委省政府率先把“環保優先”確立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之一,引導各地在小康進程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此后,江蘇把“環保優先”融入率先發展全過程,在全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第一”:率先提出“環保優先”方針,把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第一個設立污染防治基金﹔建成全國第一個環保模范城市,創建了第一批全國生態示范區和國家生態市……
密集部署,生態環境整體向好
夏日,張家港,快鴨港裡魚多了、水鳥回來了、沿河修建的景觀設施人氣也旺了,曾飽受水污染之苦的河畔居民愛上了到河邊散步。
密集部署、強勢出擊,凸顯江蘇對“環境美”建設的高度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13年首次以全委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十三屆江蘇省委把“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列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六大目標”之一﹔2016年底,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啟動實施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263”專項行動﹔2018年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1+3+7”污染防治攻堅作戰體系,同年,在全國率先成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向污染宣戰﹔去年,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專題部署美麗江蘇建設,將其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今年5月召開的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江蘇提出將在上海龍頭帶動下聯手浙皖,全面加強生態環境聯治共保,共同唱響新時代的“江南好”“太湖美”。
經過不懈努力,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加快由局部好轉向整體好轉邁進。
“去年,我省生態環境質量達到新世紀以來最好,在首輪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談及生態環境的變化,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周富章說出的數字令人振奮——
全省PM2.5平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0.9%,優良天數比率81%﹔國考斷面優Ⅲ比例87.5%,上升25.3個百分點,所有重點斷面均消滅劣Ⅴ類﹔第三方調查的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率逐年上升,達93.3%。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視察江蘇時,用“滄桑巨變”充分肯定我省長江生態環境整治成效。江海門戶南通從“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3年全省第一,走出一條“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的綠色發展之路。“我們全力推動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奮力建設長江口綠色生態門戶,努力讓天藍地綠水清成為南通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南通市副市長王曉斌說,現在的長江邊已成為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
美麗宜居,城市鄉村“各美其美”
看得見的美麗背后是不易被察覺的涓滴努力。作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在資源環境的嚴格約束下,如何推動人居環境改善?
省住建廳總工程師施嘉泓介紹,我省以節約型城鄉建設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率先實現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率先普遍推行覆蓋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為老百姓創造了愜意舒適的生產生活空間。
美麗宜居,在於讓城市鄉村之間“各美其美”。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省持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投入。
“這幾年村裡環境變化特別大,我們想申請老宅翻修住回村裡!”近兩年,太倉市沙溪鎮半涇村常收到這類申請。
半涇村是太倉首批10家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村黨委書記沈建國表示,該村建立以清潔指揮長領路、農村富余勞動力為主體的“涇心孵化勞務合作”模式。
在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我省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列入鄉村振興十項重點工程予以推進。201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江蘇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年、2020年省委十三屆六次、八次全會分別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田園鄉村建設作出專門部署。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牽頭,省委和省政府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省鄉村振興工作組織領導體系,下設美麗宜居鄉村工程建設推進小組。
走向縱深,以創新之姿勇立潮頭
鳶尾搖曳,白鷺低飛……泰興經濟開發區內80畝濕地風景如畫。這是位於一座污水處理廠的生態安全緩沖區。
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我省的政策創新,是我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縮影。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2019年3月,在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的親自謀劃推動下,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署《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江蘇成為全國唯一的試點省。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上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充分體現了勇於探路的責任擔當——在全國率先劃定省級生態保護紅線,配套出台監管考核和生態補償辦法﹔率先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發揮市場機制有效調配環境資源﹔率先推行水斷面“雙向”補償,運用經濟杠杆激發各地治污動力……
江蘇是河長制的發源地,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重大決策部署后,我省聚力打造“升級版”河湖長制,著力建設生態美麗河湖。
省水利廳副廳長張勁鬆說,我省堅持黨政主導,扎實推進河湖長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共同擔任省總河長,發布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總河長令,並經常深入重要河湖巡查推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相信,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水韻江蘇必將成為展現美麗中國現實模樣的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