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推動人口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

2020年01月08日07:2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集中,是為了更好地“聚變”

“順應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的客觀規律,圍繞增強中心城市、城市群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探索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把“區域經濟布局”列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領域。

“集中,是為了更好地‘聚變’。”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中心城市、城市群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省搶抓多重國家戰略疊加機遇,優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戰略布局,推動區域發展治理“走在前列”。

新動力源,

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

“城市經濟發展不平衡客觀存在,江蘇城鎮體系梯度特征明顯,建設好南京、蘇錫常、徐州都市圈,統籌協調‘1+3’主體功能區,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符合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省發改委發展規劃處處長孫志高介紹,城市群發展推動人口高效集聚、產業合理分工,並降低企業組織成本,碰撞出“創新的火花”,這是城市群經濟的“聚變效應”。看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和活躍度,主要有兩個要素:一是城市群發展,一是跨國企業分布。長三角、珠三角等都是區域發展的增長極、火車頭,代表國家和地區參與全球競爭,跨國公司全球布局首選這些地區。

我省人口、產業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推動了城市經濟發展。到2020年,蘇州GDP將突破2萬億元,如此“大塊頭”的經濟體量,是“千萬級人口”貢獻的。蘇州市領導說,該市服務人口超過1550萬人,是跨國企業布局最集中的地區之一,153家全球500強企業在蘇州落戶。近年來,南京高新技術企業數和產值快速成長,吸附大量人才,“寧聚計劃”配合落戶放開政策,兩年內新落戶大學生等各類人才70萬人。

“做強城市群經濟,需要城際合理分工又相互協作。”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張京祥教授說,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四大中心”,離不開長三角廣闊的經濟腹地﹔上海“龍頭地位”確立后,又服務和“輻射”長三角。在珠三角,深圳成為“全球創新之都”,“廣州服務”和“東莞制造”的助力,在電子通信、智能家電領域,珠三角組織起全球最高效和高端的元器件產業鏈。

互動協作,

“城市群經濟”沖破藩籬

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離不開高效便捷的交通。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陳小卉介紹,我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強中心城市,優化城市群布局。

南京,長三角人口規模僅次於上海的特大城市,長江經濟帶向中上游輻射的關鍵節點,正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提高“首位度”。圍繞南京,我省構建“米”字形鐵路網。

蘇錫常腹地是我國網格化城鎮空間最密集、縣域經濟最強大的地區,全國百強縣前十,六個在這裡。“這裡是‘一群狼’,還需在‘獅子王’上海的帶領下,推動產業由‘外向’轉向‘內生’、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孫志高說。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我省“沿江軸”蓄勢勃發,“沿海軸”開始發力。隨著滬通鐵路明年通車,上海-青島沿海鐵路貫通,沿海三市開始承接南京、蘇南石化、鋼鐵行業的戰略性轉型和轉移,總投資770億元的連雲港盛虹一體化、鹽城寶武2000萬噸精品鋼、南通新機場、通州灣等項目,讓江蘇沿海城市帶成為長三角“有力的一翼”。

一體化布局下,從上海大都市圈到南京都市圈,城際經濟協作沖破行政藩籬,互動合作精彩不斷。

每天,上海有130多趟列車經停昆山。滬昆兩地經濟往來、人員流動密切。蘇州北站距離大虹橋世界級商務區僅20分鐘車程,相城區在虹橋“置辦”兩棟總部樓,圍繞蘇州高鐵站建起“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吸引78個大院大所研發團隊和千億級產業基金進駐,從過去的“經濟窪地”一躍而為“城市門戶”。

去年12月27日,南京都市圈規劃專委會舉行,常州溧陽市、金壇市首次參會,都市圈“朋友圈”不斷擴大,不但在省內囊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和半個常州,還把安徽的馬鞍山、蕪湖、滁州、宣城延攬進來,從基礎設施共建到公共服務共享、產業布局共商,一體化合作步步深入。

精致建設,

特大城市可以“大而美”

南京新落戶的70萬大學生,有10萬落在建鄴區,這讓建鄴區委書記沈劍榮“喜中有憂”:喜的是,這麼多“新生力量”加入,建鄴“現代化國際性中心城區”建設支撐更強﹔憂的是,城區的教育、衛生一下吃緊。建鄴區為此加大中小學、幼兒園、國際醫院、國際社區建設步伐,要讓新居民在建鄴安居樂業。

“建鄴區遭遇的‘煩惱’,也是所有人口淨流入城市面臨的問題。”孫志高說,產業跟著人才走,人才追著環境跑,城市“住有宜居”才能吸引人才。大城市、中心城市尤其要盤清家底,把“賬”算清楚,並盡快補上短板,做優環境,讓人才宜居又宜業。

陳小卉認為,中心城市吸引產業和人口流入,首先要疏解非核心功能、優化新城布局。近年來南京新增加的人口,主要被新城吸附。江寧區常住人口達180萬,其中80萬是新市民,仙林規劃人口也是100萬。雖然南京總體規劃多次修編,但“多中心、開敞式、軸向組團”的城市布局一以貫之,郊區新城通過軌道、快速路和主城連接,既接受主城的輻射和服務,又擁有就業載體和更美環境,有效地避免“攤大餅式”的城市病。

“對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來說,‘大’意味著功能綜合,‘中心’指的是輻射能力強。大城市不能隻求規模做大,而應注重功能強大。”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葉斌說,商務、金融、交通樞紐、大科學裝置等,都是中心城市必備功能,和產業、人口形成互為支撐的“鐵三角”。

孫志高認為,在土地、環境資源普遍面臨“緊約束”的大背景下,老城區加大更新力度,在城市功能上可以“煥發新生”。因為從世界范圍看,創新策源地不僅萌發在灣區的“硅谷”,還誕生在紐約的“硅巷”。大城市高校院所眾多,在其周圍梳理打造出眾創空間、智慧樓宇,極易萌發“創新的火種”。

對此我省部分城市展開積極嘗試。南京今年整合建設15個高新園區的同時,還在老城梳理出60萬平方米“城市硅巷”。2019年,蘇州科創板上市公司6家,僅次於北京、上海,原因除了蘇州產業基礎和創業環境,還有“星巴克指數”的佐証:從星巴克官網公布數據看,蘇州星巴克店數達170多家,在全國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杭州。(顧巍鐘 沈佳暄)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