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兩會召開在即 代表委員肩負重托說期盼

2020年01月12日07:5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履職一年要有為,盛會之前說期盼

編者按 2020年江蘇省兩會即將舉行,作為這一政治生活大事的主角,代表和委員們將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依法履職,替人民發聲,為發展獻策。為履行好職責,代表委員們這一年來通過調研、走訪、接待群眾等方式來收集意見和建議。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向兩會報到》專欄,報道代表委員們的履職成果和盛會期盼。

省人大代表李文飆:

讓高質量發展成果造福百姓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作為省人大代表,我既感到激動和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和擔子。”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姜堰區委書記李文飆給記者細算了一筆賬—— 一年來,他實地調研了全區50%以上的村和社區,走訪企業100多家,交辦跟蹤群眾來信、訴求400多條,並到鎮村開展蹲點調研,努力在扎根群眾中提升代表性、擴大發言權。“對即將召開的省兩會,我非常關注的一點,就是如何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地造福百姓、惠及民生。”

教育是姜堰的一張名片,也是群眾關切的一件大事。去年省兩會期間,李文飆走進省兩會新華報業全媒體訪談節目《今天我主持》,交流如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我認為,群眾既聽代表怎麼說,更看代表怎麼做。”他說,針對近年來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大班額”現象突出的問題,過去的一年,姜堰下定決心、多方施策,加速推進城區4所學校建設,同時還啟動姜堰中學西校區規劃建設,力求以此為突破,把姜堰教育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我也期盼隨著教育改革深入推進、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孩子們都能有學上、上得起學、上好學。”

新老通揚運河斷面水質不達標一直是姜堰的“老大難”問題。“雖然之前治理多年,但效果不太理想,老百姓反映強烈。去年以來,我作為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帶頭巡河道、查現場、訪百姓,發動各級人大代表助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推動河湖長制度有效落實。”李文飆說,通過大力度的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去年底省生態環境廳反饋,省考斷面姜堰新通揚運河朱樓橋首次全年平均達地表水Ⅲ類水質,可謂之歷史性突破。“千難萬難,唯有攻堅才能克難。這件事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我們也一定會把姜堰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底色呵護好。”

在李文飆看來,2020年將是不平凡的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劃時代目標將要達成,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將要開啟,這讓老百姓對今年兩會充滿期待。

省政協委員鄒建平:

“愛心驛點”

讓更多環衛工吃上熱飯

省政協委員,南京市城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鄒建平在履職中的一個聚焦點是“愛心驛點”建設。他說,環衛工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工作非常辛苦,他多次看到很多環衛工在馬路邊上吃冷飯、喝冷水,就想為環衛工人做點事情,至少讓大街上多一些可供環衛工人遮風擋雨的場所。

“從2015年開始,南京市城建集團就響應市總工會號召,在部分成員企業開展‘愛心驛點’建設,在集團內形成關愛環衛工人、殘疾人的良好氛圍。”鄒建平介紹,截至目前,南京市城建集團在所屬的公交首末場站、水氣企業營業網點、重點工程施工場地,建設了220個“愛心驛點”,覆蓋南京主城區以及江北地區。

熱了來納涼、渴了來喝水、累了來歇腳、傷了可用藥……“愛心驛點”內有休息桌椅,並根據場所條件為環衛工人、殘疾人等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熱水、微波爐、方便面、藥品、雨傘等便民服務。每個站點還配一位“愛心管家”,並在顯著位置懸挂統一標牌、管家電話。鄒建平說,“愛心驛點”的設置傳遞了愛心,彰顯了城市的人文關懷。一年來,“愛心驛點”提供各類服務上千人次。

在履職中,鄒建平經常深入基層調研,元旦前還曾結合工地安全生產工作檢查,查看多處“愛心驛點”運行情況。“相對於數量龐大的環衛工人隊伍來說,220個點遠遠不夠。”為把這件好事辦得更好,在今年兩會上,鄒建平在提案中將提出更多建議。

省人大代表李治順:

鄉村振興讓農民口袋再鼓一些

忙碌一年,句容市后白鎮西馮村交出喜人賬單:2019年,全村草坪銷售收入達2.1億元,比2018年增加20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200元,比2018年增加3600元。省人大代表、句容市后白鎮西馮村黨總支書記李治順對此挺滿意。

西馮村靠發展草坪種植業脫貧致富,李治順不僅帶領本村農民增收,也關心鄰村鄰鎮農民心裡有啥發展需求。近年來,眼瞅著西馮村農民靠“綠銀行”鼓了口袋,周邊幾個鎮不少農民也種起草坪。去年6月,李治順牽頭成立合作聯社,21個村的草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實現技術、信息、品牌共享。

草坪種植產業經過20年發展,品種老化單一、生產方式傳統、產品工藝和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也暴露出來。為此,合作聯社在南京農業大學句容草坪研究院的支持下,開始試種新品種。李治順經常觀察新品種長勢:“密度、青度都不錯,生長速度也快。”

去年,“西馮草坪”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借這個契機,南京農業大學句容草坪研究院專門制定標准化方案,統一品牌、品種、規格等。種植大戶、農民經紀人,需要掌握新技術、新的營銷手段,了解市場行情,合作聯社安排定期培訓,到上海、杭州等地參觀學習。李治順說,身兼村黨組織帶頭人、省人大代表的職責,他既要帶著老百姓干、做給老百姓看,還要在田間地頭、農戶家裡聽取農民需求,想辦法讓農民的口袋再鼓一些。

這次省兩會召開之前,李治順征求市人大代表們的意見,也走訪幾十戶農民,了解他們的心聲和願望。他發現,農民們擔心在“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下,會“一刀切”地要求“退樹還耕”“退草還耕”,希望有關部門充分考慮丘陵地區氣候和土壤等綜合因素,實行因地制宜的發展政策,保護花木、草坪、林果等高效特色農業,鞏固茅山革命老區脫貧成果。此外,農民們還期待,加強對職業農民的培訓,加大村庄環境整治力度。“這些聲音,我都會帶到會上。”

省政協委員楊濤:

第一份提案准備了兩年時間

“這兩天在北京開會,與同行交流的過程中,我又有了一些新思考、新想法,正在抓緊完善我的第一份提案。”11日,當記者聯系到省政協委員、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時,他正在北京參加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會議。

“以糖尿病患者為例,日常工作中發現許多患者在意識到自己患病前,對自己血糖指標異常並沒有過多的在意”,楊濤表示,許多患者因為醫學知識的缺乏,加之習慣性地忽略“小”問題,失去最佳控制治療的時間,帶來更加嚴重后果。調研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70歲高級工程師,“在工作上卓有成績,但身患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沒有按時體檢和治療,最終出現了多器官慢性並發症,現在長期臥床,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這份提案從開始准備到如今,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楊濤說,在日常坐診與患者的交流中,他還注意到目前慢性病患者獲取有關疾病知識的來源還大多停留在“口耳相傳”階段,慢病醫學知識的科普,目前還存在不規范、不系統、低效率的情況。“在准備向大會提交的個人提案中,結合近兩年來的坐診情況,提出當前慢病健康科普體系建設中存在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楊濤看來,作為省政協委員“不僅要指出具體的問題,也要致力於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為此,在提案中他從實施體系、補償體系和評估體系建設方面,建議要積極主動建立慢病宣教平台,公益宣傳和補償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兩天我將抓緊完善這份提案,認真履行委員職責,努力使慢病健康科普獲得更多關注。”(徐冠英 倪方方 王 拓 方思偉)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