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路陷:城市有好心人,也要有安心路

2020年01月14日16:54  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原標題:西寧路陷:城市有好心人,也要有安心路

  人在車上坐,坑從腳下來。1月13日17時30分許,青海西寧市南大街現路面突發塌陷,正在車站等待乘客上下車的17路公交,幾乎呈90度角墜入深坑。

  誰會想到,路面竟然張開了血盆大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位身著白色橫條紋衣服的青年,死死拽住了一位正要掉下去的人﹔幾乎同時,一位身穿黃色衣服的少年也救起一嬰兒,之后又再度去救人。這也帶動更多的人加入救援。

  不過很快,事發地發生二次塌陷,更多的人掉了進去,包括先前救人的小伙子和少年。隨后,坑洞內發生劇烈燃爆、黃色的光霧彌漫……這讓很多人隔著屏幕都在為救人者的安危揪心。

  最新消息是,救人的白衣小伙已經確認是退役武警孫萬紅,目前已經被救出,雖然全身多處骨折,但好在已脫離危險﹔那位黃衣少年也已安然無恙。

  可怕的路與可愛的人

  無辜的路人讓人揪心,救人的路人讓人感動。在這起災禍中,包括退役武警孫萬紅和黃衣少年在內的市民們挺身而出,不顧自身安危去救人,這體現了難能可貴的公民素養——摒棄“孤島”意識,相互攙扶與救濟。

  社會要擺脫“流沙化格局”,也需要更多這樣的人站出來,於生死之際向他人伸出援手。

  但感動之余,也要意識到,事故畢竟是事故,其主色調必然是灰色的。

  ▲救援人員使用挖掘機和渣土車擴大坑洞,挖出泥土和沙石,尋找失蹤人員。圖片來自新京報網

  14日凌晨3點,西寧市應急管理局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經初步核查,失聯人數上升為10人,受傷15人。截至14日9時30分,6具遇難者遺體被找到。

  救援還在緊張地進行著,對於這起事故,我們應保持持續而有力的關注。因為類似的事故,近年來已經發生了不少。

  就在二十多天前,長沙萬家麗路與長沙大道交叉口往南100米處也曾發生塌陷﹔2019年12月初,廣州地鐵11號線沙河站區域塌陷,三人失聯,直到四天前遺體才被全部找到。

  在沒有明顯地質災害的前提下,這些事故大概率指向了“人禍”。就目前看,責任主體還可能是鏈條式的,包括建筑方、市政,以及地下水管和線纜可能涉及的管理部門等,都有必要進入事后查究的射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

  在西寧這次塌陷的路面下,我看到了斷裂的水管和線纜,那一刻我仿佛有種看到這座城市血管和神經的感覺。一座美好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健康的生命體,骨骼結實、肌肉飽滿、血液自由流淌,渾身散發著魅力與活力,給居民滿滿的安全感。

  如今,當我們的孩子開始自己上學時,我們總是耐心地告訴他(她),路上不要踩井蓋。這是種個體自我規避風險的小常識。但是,一座真正有安全感的城市,顯然也該是井蓋之上也安全。

  就像我們都以為道路是安全的,它卻猝不及防坍塌了。這對公眾的心理沖擊不容小覷:我們可以採取很多避險措施,可以多些小心,但卻沒法不走路。

  基礎設施,應該是用來保護市民、便利市民的。如果它們成為吞噬生命的血盆大口,實在是走向了初衷的反面。

  那些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路人,素昧平生卻伸手相助,他們都是可愛的人。但我們在感動的同時,還是不能忘記傷痛自何處來。

  ▲西寧坍塌路面搜救現場。圖片來自新京報網

  一次性規劃與全面排查

  我國目前正處於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期,全國很多城市正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我們有更多的先天條件為居民打造安全之城。

  2014年,鄭州西三環道路曾在半年塌陷15次,引發全國熱議。事后,民革河南省委曾給當地政府提出了兩條針對性的建議,一是地下公共管溝一次規劃到位﹔二是工程質量實行終身責任制。

  這兩條應成為所有城市建設都牢記的鐵律。近年來,我們經常會在道路上遇到一些施工人員,今天挖兩個窟窿,明天打三個補丁,這種縫縫補補的現象就是最初規劃設計的時候沒有一次性到位,留下歷史遺患。

  當然,已經存在並成熟的道路或其他建筑,不太可能推倒重來,但是其他城市的治理經驗,或許可以借鑒。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東京、名古屋等城市也頻發塌陷事故。1990年,日本在全球率先使用雷達探測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地下空洞調查,對一些有風險的空洞進行了工程填補,完工后又建立了定期探測巡查制度。

  路面坍塌背后,更可怕的是責任坍塌。

  如今,多名救人者已平安歸來,這熨帖人心。西寧應該為擁有這些善良勇敢的市民而驕傲,但與此同時,針對此次事故的查處,以及把經驗教訓應用到后續的工作中,西寧也應該拿出讓市民感到安心的辦法。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