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兩會代表:建議統一垃圾分類標准和定義

2020年01月15日08:49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在上海叫“濕垃圾” 到南京又改名為“廚余垃圾”

省人大代表陸麗瑾。劉麗媛 攝

省政協委員宋如亞。季宇軒 攝

省人大代表李朝暉。朱信智 攝

1月15日上午,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將正式開幕。1月14日下午,省人大代表們陸續報到。揚子晚報記者第一時間來到報到現場,聽聽今年代表們又關注了哪些熱點問題,帶來了哪些“江蘇好聲音”。

隨著開展垃圾分類的城市增多,“這是什麼垃圾”考題難度升級,但不同城市的不同叫法也讓人“頭疼”。今年江蘇兩會上,省人大代表、蘇州市政協副秘書長、民進蘇州市委副主委陸麗瑾帶來了統一垃圾分類標准的建議。

代表建言

市民困惑:

上海叫“濕垃圾”,到了南京叫“廚余垃圾”

一塊變質被丟棄的肉類,可能叫廚余垃圾,可能叫濕垃圾,也可能叫易腐垃圾……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繼去年上海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以來,今年江蘇的南京、蘇州等城市也將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因工作原因經常往返上海、南京的博士后姜小姐發現了兩地垃圾分類的差異,“比如,吃剩的食物殘渣在上海叫做濕垃圾,在南京叫做廚余垃圾,剛學會的‘考試要點’,換一個城市又要重修了。”

陸麗瑾介紹,她搜集整理了國家級、省級文件中關於垃圾分類的提法,發現叫法多樣:比如,《關於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的垃圾類別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等明確繼續堅持“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和干垃圾”分類標准﹔《江蘇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辦法》分類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園林綠化及農貿市場等有機易腐垃圾“,並指出南京市、蘇州市可探索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實施“四分類”﹔《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指出的類別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

代表建議:

統一垃圾分類的標准和定義,避免混淆

陸麗瑾發現,各地對於“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分類相對統一,但濕垃圾、易腐垃圾、廚余垃圾定義的內容相似,提法卻不同。此外,不少省市分類中包含“其他垃圾”,浙江定義為“除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上海定義“干垃圾”為“不宜回收利用的包裝物、餐巾紙、廁紙、尿不濕、竹木和陶瓷碎片等”,江蘇定義為“其他垃圾”或“園林綠化及農貿市場等有機易腐垃圾”,這一類別各地包含內容有所區別。

“旅游、異地求學人群對這種差異體會最深。”陸麗瑾坦言,不同的分類名稱,容易讓市民在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時出現混淆。此外,由於叫法不一樣,各地的垃圾分類設備、垃圾分類科普宣傳資料等也無法共通共享,造成資源浪費。為此,陸麗瑾建議,應該由相關部門出台統一的垃圾分類標准和定義,讓宣傳和硬件設施都能相對統一固定,監管督查也易於執行。

委員提案

有害垃圾的及時處置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在江蘇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實施垃圾分類制度的背景下,面臨著有害垃圾量快速增加、處理成本較高等問題。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宋如亞認為,江蘇迫切需要主動應對有害垃圾管理的新問題新挑戰。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燈管、電池、藥品、油漆桶、廢殺虫劑等家用化學品與硒鼓等家用廢棄物,是具有較強潛在環境風險和一定資源價值的城市生活垃圾類型。1月14日下午,揚子晚報記者在省政協小組會議期間採訪了宋如亞,他在提案中建議應優化完善有害垃圾監督管理機制並快速推進有害垃圾處理體系。

宋如亞表示,有害垃圾的處置其實是新問題。因為在沒有垃圾分類的時候,有害垃圾沒有被細分,夾雜在其他城市生活垃圾類型中。但是,隨著垃圾分類力度的加大,垃圾分類水平的提高,有害垃圾被單獨列出並且產生量快速增加。根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統計數據,2018年全省有害垃圾的收集量為208.93噸,2019年前三季度收集量為338.37噸,增長率達61.95%。

一方面是有害垃圾量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卻是處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尤其是后端處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目前,有害垃圾的處理率保持在45%左右,從2018年到2019年僅僅提高了0.6%,還有部分有害垃圾仍處於待處理狀態。

針對這些待處理的有害垃圾,是否可以通過每個城市新建完備的有害垃圾終端處置設施進行解決呢?宋如亞表示,這樣的解決方法代價太高,不經濟。首先,有害垃圾處理成本較高。由於專業的垃圾處理企業數量少、定價相對較高。另外,有害垃圾相對於其他垃圾而言,佔比非常低,量比較小。若每個地方都設置處理點,顯然不經濟,不科學。

宋如亞認為,要解決好有害垃圾及時處置的問題,一定是走區域統籌規劃的路子。“不僅僅是市裡的統籌和省裡的統籌,整個長三角區域都應進行統籌規劃。”宋如亞稱,另外,還要明確監管主體的職責界限與合作方式。建議可以明確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有害垃圾的管理工作,並確定相關合作聯動部門的職責。(季宇軒)

關鍵詞

生態保護

2019年底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引發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高度關注。今年江蘇兩會,省人大代表、南京曉庄學院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李朝暉教授帶來了關於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他認為,應當重視“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工作,因為它能比“氣、水、土”先一步反映出生態環境的變化。(陳星宇 劉麗媛 李沖 張可) 

代表建言

為什麼城裡綠地多了 但扑騰翅膀的白蝴蝶少了

充分重視“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預警功能

2017年江蘇就開始在南京、常州等14個市、縣(市、區),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試點﹔並在“大起底”基礎上,開展全省生物多樣性全面調查。李朝暉教授告訴記者,希望各部門加大力度,讓生物多樣性調查更大范圍、持續開展下去,成為正式的“監測”。因為相比當下受到高度關注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能更快反映出生態環境情況。

“目前我們監測空氣質量、水質等,通過理化指標來判斷生態環境狀況,這種方式其實是事后監測。”李朝暉教授舉例說,就像體檢發現指標異常時人體已經生病了。而“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是事前預判,類似於中醫的“治未病”——當一個區域內環境理化指標暫時正常,但生物多樣性情況出現了異常,這就是大自然在“預警”——生物數量減少可能是因為生態環境問題造成的,“‘防患於未然’一定比‘生病后吃藥’更有效。”

“人工造綠”不等同於“生態環境提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原先大自然中物種的生活環境必然面臨改變。李朝暉教授認為,城市建設過程中,不能簡單將“人工造綠”等同於“生態環境提升”。例如新開道路兩側綠地,如果將原先的綠植全部鏟除,再重新鋪上草坪、種上灌木,那麼本來棲息在此的昆虫等物種絕大部分將受到毀滅性打擊。雖然眼前還是一片綠色,但物種原來棲息的環境已遭到幾乎不可逆的破壞。

“這就是為什麼城市裡一些區域綠色多了,但扑騰著白色翅膀的蝴蝶少了。”因此李朝暉教授建議,城市建設過程中面對原生的野草、野花不能簡單地“推倒重建”,在提升人居環境的同時,也要為其它物種留下一片家園。

深化江豚保護成果,形成珍稀動物保護“江蘇樣板”

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將在中國舉行。李朝暉希望,江蘇地區對長江江豚、中華虎鳳蝶等本地代表性珍稀動物保護的成果,應進一步深化、推廣,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江蘇樣板”。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根據最新的科考觀測數據,長江南京段目前生活著3個家族、50多頭江豚。“經常能看到大江豚背著小江豚在江面上出沒。小江豚穩定地出生,說明長江南京段整個環境越來越好”。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秘書長姜盟介紹,2019年南京全面啟動長江“生態眼”工程,對長江生態實時監控,各職能部門進一步加大了保護力度。同時,民間也形成了固定的保護力量。“我們現在有固定的30多人江豚觀測員隊伍,其中不少觀測員就是由原先的漁民‘轉業’擔任的。”(陳星宇 劉麗媛 李沖 張可)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