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地陷:風險把控是應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2020年01月16日14:19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西寧地陷:風險把控是應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1月13日,西寧城中區南大街發生路面塌陷,導致公交車幾乎以直角姿態陷落深坑,導致10人失聯,截至目前已有9人確認死亡。事件發生后,當地應急管理部門組織力量持續開展救援,部分公眾也投入互救行動之中。

  在我國,城市路面突然塌陷造成民眾遭遇無妄之災已經不是第一次,廈門、廣州等城市都曾經發生過類似悲劇。盡管地陷原因還有待權威部門的全面調查,但城市安全風險必須落實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精細治理措施,卻是一記需反復敲響的警鐘。

  城市應急管理要以防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駛入“快車道”。201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突破了60%的關口,並且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由於城市化是一個人口、資源、財富向城市不斷匯集的過程,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與后果日益慘重,“小災大害”“輕災重害”的現象凸顯著城市的脆弱性。

  同時,城市化與工業化是“孿生兄妹”。城市發展伴隨著大量的由工業技術滋生的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和新風險,在安全與效率之間形成巨大的張力,使管理手段滯后於風險演進的形勢。此外,城市化也與信息化相耦合。一起突發事件發生后,經過官方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傳播,恐懼的情緒在人們之間不斷放大,影響公眾的安全感。

  西寧公交車毫無征兆地陷落深坑后,地下管線發生破裂、爆燃,加劇了損害程度和救援難度。而且,事件的發生表現出很強的隨機性,任何人都可能是出事公交車上的一名乘客,人們對公共安全的擔憂,暗合了一條規律:風險越是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就越容易造成恐懼。

  事發后,西寧市應急管理部門及時開展現場搜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現場採用無人機照明,保障了夜間救援行動的持續。但再有效的救援也隻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而不能完全挽回損失。應急管理是一個包括減緩、准備、響應、恢復各個階段活動的閉合流程。以防為主、風險治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上醫治未病”的良策。而突發事件的預防不僅僅是應急管理部門一家的事情,必須調動全政府、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

  ▲西寧地陷24小時。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安全合格的地下工程,是風險防控源頭

  從表面上看,西寧公交車陷落是“黑天鵝”,即發生概率低、但損失結果嚴重的事件,人們難以預判它是從哪裡飛出來的。但是,許多“黑天鵝”背后都是“灰犀牛”群的“踩踏”,即發生概率高、損害結果嚴重的事件相疊加。

  以我國發生的路面塌陷為例,原因多為地下水過度開採引發地面沉降,地下工程施工單位地基回填不合格,地下供水、排污管線跑冒滴漏導致土質鬆軟,一些建筑項目質量的“豆腐渣”化等。單看某一問題也許不會引發突發事件,但這些因素拼接在一起時后果不堪設想。

  按照以大概率思維審視小概率事件的邏輯,我們要找到偶發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就有助於消除不可掌控感,進而著力於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精細治理:一是加強城市風險的源頭治理,即城市規劃設計和施工建設過程中,要貫徹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理念,從根本上降低工程的脆弱性、提升其本質安全性,做到不安全就不建設、不安全就不運行。以往輿論常說,地下工程是一個城市的良心,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悲劇提示我們,內外無別,一個壞的良心對肌體的影響遲早會暴露出來,無論是建設者還是管理者,切不可有任何僥幸心理。

  二是加強城市風險的系統治理,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風險分布點多面廣,需要自然資源、水利、市政、應急等各個管理部門切實盡職履責並加強相互溝通、協調、合作,甚至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管同治﹔

  三是精細治理,可以借鑒網格化管理的模式,做到重心下移、力量下傾、資源下沉,用現代先進的探地雷達等技術裝備武裝網格管理單位,對城市地下空間進行經常化的“全面體檢”。這有這樣,才能實現城市風險管理如繡花一樣精細。

  總之,城市安全涉及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的全流程。這就如同人的成長:夫妻在計劃育兒后,就要節制飲食、用藥、戒除煙酒,從根本上保証胎兒的高質量﹔母親在孕期要加強營養攝入、甚至開展“胎教”,確保產兒健康、聰明﹔孩子在一生中都要經常“體檢”,不斷發現並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一旦生病,就要及時“救治”。同樣,城市安全必須注重風險管理,特別是要重視從源頭規避風險、從系統角度認識風險、以精細化手段處置風險。(王宏偉)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