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早晨,薄霧輕籠著裡下河水鄉,一望無際的麥田猶如巨大的織毯鋪向遠方。按照韓寶富發來的定位驅車前行,導航的盡頭卻是一片光禿禿的田埂。“我看到你了!”沒等記者開口,電話那頭便傳來洪亮的聲音,回頭一看,韓寶富正騎著電瓶車匆匆趕來。
彩鋼搭成的幾間屋子,就是韓寶富的辦公室和宿舍。
韓寶富今年67歲,是江蘇南通錦湖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身材魁梧,頭發花白,皮膚黑裡透紅,衣著與當地農民無異。從外表看,誰也想不到,退休前,他是原福建省工商局一名處級干部。
麥田旁,一排白色彩鋼瓦搭建的屋子,就是韓寶富的辦公室和宿舍。推開門,一隻黃狗搖著尾巴迎上來。辦公室陳設簡單,隻有簡單的桌椅,門窗縫隙不時傳出吱吱的風聲。“福州比這裡暖和多了吧?”記者問。“我是個閑不住的人。”老韓點上一支煙,“逛逛公園打打牌的退休生活,不適應。”
“改行”當農民,源於一次偶然。退休后,老韓回家鄉海安省親,發現鄉親們依然延續傳統耕作方式,每家每戶種一兩畝地,費時費力收益低。有的人家一茬水稻打七八回農藥,收回來的稻谷自己都不敢吃。“農業照這麼搞,肯定沒有未來。”想著自己不到20歲參軍入伍,這麼多年一直工作在外地,對家鄉沒什麼貢獻,韓寶富決定:種一塊現代農業試驗田,給鄉親們蹚一條新路。
老韓購買的農機。
“我沒種過田,但文化、能力、思維總比農民強吧?農民能種,我不能種?”老韓說服家人,湊出500萬元,流轉1080畝土地,准備大干一場。他雇了幾名有經驗的農民,按老辦法種了一季水稻一季小麥,年底一算賬,徹底傻了眼——淨虧四五十萬元。
家庭會議上,全家一致要求退掉土地、撤回福州,激起了老韓的犟脾氣:“在我老家門口,打了敗仗就想跑,以后我哪還有臉回去!”他賣掉福州一套房子,繼續守在田頭。吸取第一年的教訓,他選用雜交稻種,狠抓田間管理,拼命提高產量。這一年,水稻畝產最高達到860多公斤,但老韓依然笑不起來。
“產量上來了,卻賣不上價,算算賬,依然掙不到錢。農業的出路到底在哪裡?”老韓幾個晚上睡不著,苦苦思索答案。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他深受啟發——吃得飽已經不是問題了,人們現在要吃得好。“思路對頭,努力才會有結果。”老韓一邊說,一邊從櫃子裡捧出一塊金燦燦的獎牌,“你看,幾天前,我們的‘錦湖香’被評為江蘇好大米品鑒推介會金獎,價錢是普通大米的雙倍不止,依然不愁賣。”
“錦湖香”有多香?“每年新米入倉,老韓都會送點給我們嘗嘗,確實好吃。我們也是種水稻的,自愧不如。”流轉了800多畝土地的種田大戶喻忠華過來串門,言語中滿是欽佩。
“這稻種,別人家就沒有。”老韓自豪地說,為了種出最好吃的水稻,他特地向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求教。張院士回答:“好吃的水稻有,就看你敢不敢種。”原來,不少水稻品種口感好,卻存在產量低、不抗倒伏、不抗虫害等缺點,主管部門不允許大規模推廣。
老韓購買的烘干設備。
“人無完人,何況是水稻。我來種!”“錦湖香”抗倒伏性差,老韓劃出幾十畝田試種,慢慢摸出竅門——不用化肥,使用有機肥,控制好植株間距和施肥量,就能解決倒伏問題!去年,老韓將“錦湖香”種植面積擴大到600多畝,收獲350多噸稻谷。他發動老戰友、老同事在廣東、福建等地銷售,市場反響非常好,一斤大米最高能賣到十幾塊錢。
老韓的地裡,還藏著多少秘密?記者繞著田頭走了一圈,看不出特別之處。“800多畝稻田,我去年試種了103個品種,就是想在同樣的氣候、土地、肥料條件下,選出最好的水稻。”老韓告訴記者,他有三個夢想:一是種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大米,這個夢已接近實現﹔二是針對農村勞動力老化,實現輕簡化種植,力爭把農場的用工降到5人以下﹔三是找到產量高、品質好的稻種,即便將來實行休耕,種糧大戶也能效益不減。
有夢想,就要奔跑。這些年,老韓夏天4點多就起床,冬天不晚於6點。地裡的庄稼,被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在翻滾的稻浪中,他用肉眼尋找發生概率僅有幾百萬分之一的變異株,兩年就找到了17棵。“每棵變異株都可能是一個新稻種,我請張院士把它們帶到海南育種,有一棵反饋還不錯。”在老韓眼裡,廣袤的田野是一片能夠不斷生長出奇跡的試驗場——明年,他計劃用120畝地嘗試“稻鴨共作”﹔不遠處,大米加工車間已經打樁。
柵欄圍起來的土地,春節后將嘗試“稻鴨共作”。
喻忠華同樣對這些試驗充滿期待。“老韓是‘高級農民’,背后站著院士哩。跟著他,我學到了很多,去年,我也找到了一棵變異株。”喻忠華正考慮學習老韓,建設沼液水肥一體化泵站,希望也能用有機肥種出高品質水稻。
“看准了就要干。”老韓給喻忠華打氣,“你要是種出來,就打我的商標,咱們一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