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

2020年01月20日07:2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提升產業鏈,邁向中高端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需重點抓好的十項工作之一。

  作為經濟大省、制造大省的江蘇,推動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既是“經濟強”的江蘇轉型升級奔向更強的現實路徑,更是全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轉得好:傳統產業“減重”,江蘇制造“增智”

  換擋求進,必須做出“舍”與“留”的抉擇。在老工業城市徐州,這樣的故事正在上演——

  3年關閉16對礦井,退出落后產能1295萬噸。徐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馮興振感慨,徐礦集團創出全國老工業基地轉型、關閉礦井重生、衰老礦區生態修復“三大樣本”。

  “徐鋼秉承‘轉型升級、環保節能、綠色發展、做精做優’的戰略方針,以轉型升級為核心,抓好項目建設﹔以環境保護為重點,使全廠達到超低排放要求﹔以提檔升級為方向,大力發展優鋼特鋼產品。” 這是徐鋼集團董事長王愛欽的決心。

  做好產業加減法,一方面堅決“去”,一方面有效“增”。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江蘇制造正快步走向“智造”“精造”“優造”。

  “吳江一手抓‘散亂污’企業的整治,一手抓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為打造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范區,自加壓力,取締關停4000多家‘散亂污’企業。同時加大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形成‘梯隊效應’。”蘇州市吳江區區長李銘介紹,通過主動調整,全區擁有高新企業141家,產業結構躍上新台階。

  “近年來,企業不斷加大智慧工業、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全方位智慧產業布局,致力於通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領各行業轉型升級。”科遠智慧總裁胡歙眉說。

  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也推動了產業優化提升。2019年,受國際環境不利因素影響,蘇豪進出口下降5%,但利潤卻上漲9%,“訣竅正在於果斷調整產業結構,開拓境外直接投資。”蘇豪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正喜說。

  控得准:突破“卡脖子”,緊盯自主可控

  作為江蘇最大裝備制造企業,徐工已連續30年位列中國工程機械第一位。“參與真正的國際大賽,看國際化水平、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表現、看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看在全球品牌競爭力的影響,這些才是衡量中國裝備制造、中國工程機械的最重要的標准。”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表示。

  “隻有真正自主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才能實現高端化發展,在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九虎表示,南瑞繼保將“自主科研+產業化”融為一體,重點發展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高端電力電子和工業控制過程等產業,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來增強品牌影響力。

  “科研院所要走上市場一線,投身經濟主戰場,推動體制機制改革,打通產學研合作。”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表示,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團隊持大股”“項目經理制”等改革舉措,組建29家、改制5家新型研發機構,整建制引進人才團隊,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孵化企業和項目紛紛到江蘇各大園區投資。

  “還要以人才這一發展的第一資源,促進產業前瞻性技術研發和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助理甘霖認為,還需多關注在尚待突破的“卡脖子”技術領域工作的年輕科研人員,要用具有足夠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使其穩心留根。

  聚得強:集群化“出擊”,拉升產業鏈

  省兩會期間,“先進制造業集群”這一字眼反復出現,成為我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聚焦點。

  物聯網正是我省重點打造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作為國內物聯網產業的發源地和高地的無錫,將在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這一發展戰略中扮演突出角色。”感知集團董事長劉海濤舉例說,以無錫為主核的產融商一體物聯網科技體系已服務於全國1000多家制造業企業,完成了6200多筆融資服務,實現融資220多億元,還需充分發揮無錫的物聯網產業優勢來推動工業互聯網體系構建。

  在鹽城市鹽都區,已經集聚形成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智能終端產業就是其中代表。鹽都區委書記吳本輝介紹,通過4年來的發展,該區累計落戶項目93個,建成投產67個,智能終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佔鹽城全市總量的1/3以上,“新的一年,我們將搶抓5G商用機遇,主攻品牌整機、智能穿戴、半導體等關鍵環節,確保全年累計落戶企業120家,實現開票銷售220億元,打造LED封裝、5G濾波器、智能攝像模組等行業單項冠軍。”

  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冀寧認為,江蘇已建立了門類齊全、體系完整、規模龐大和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但也存在著新型產業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相對落后、產業鏈控制力和話語權相對較弱等問題。

  王冀寧建議,為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還要加快培育壯大產業生態主導企業,加快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轉變﹔培育一大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中小微企業,打造一批專注於細分市場、長期開展技術攻關的“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形成鼓勵企業專業化發展的良好氛圍。(付 奇 吳 瓊 顧巍鐘)

(責編:黃竹岩、張妍)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