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是兩則畫風迥異的新聞:新型肺炎來勢凶猛,近3天各地確診的新型肺炎病例激增,截至20日晚8點,我國境內累計報告病例已達224例,確診218例,其中武漢198例﹔1月18日,農歷小年,武漢江岸區百步亭社區“萬家宴”,迎來第20個年頭,4萬余家庭端出13986道菜品,擺滿黨群活動中心主會場和9個分會場。
這邊是疫情防控緊鑼密鼓,那邊是疫情發源地的社區“萬家宴”照辦不誤,乍看還以為二者處在兩個平行世界。都說“災禍無常,誰能挂起免字牌”,疫情當前,不是對著那些“指南”“貼士”加強自我防護,卻“任你風起雲涌,我自巋然不動”,這未免太過淡定,淡定得像是給“迷惑行為大賞”添新素材。
這份“淡定”,讓人看了很難淡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在小年當天,沿襲“睦乃四鄰”傳統,本不是壞事。問題是,特殊情況就擺在那兒,在“計劃趕不上變化”、疫情已發出警報的背景下,難道不該對計劃適時做些調整,以避免人員高密度聚集帶來的疫情交叉傳染風險?
到頭來,防疫形勢之“緊”與“萬家宴”氛圍之“鬆”的反差,也成了觀察當地疫情防控工作的切面——雖然目前並無信息顯示,這次大規模人員聚集成了疫情傳播擴散的“網絡節點”,可在疫情面前,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准備”,多些審慎、以免“萬一”,本該是常識。
“臨危不懼”,在某些情境下不是褒義詞。拿這起事件來說,涉事社區跟居民的“不懼”,未必是跟風險硬剛的革命樂觀主義,更多的可能是缺乏基本風險防控意識下的“神經大條”。
就現實情形看,缺乏風險防控意識的,遠不止這4萬多個家庭。從網上反饋的信息看,當地很多市民對此次疫情的凶險度缺少“全息”化認知,雖然並非處在信息空窗中,但對他們進行風險告知的信息供給仍不夠。
在防疫避險意識自上而下傳導的鏈條匱乏之下,他們有些必要的風險防范也做得不夠——新京報今天的報道就提到,1月20日中午,記者在疫情源頭漢口華南海鮮市場附近看到,周邊居民和商戶並沒有普遍戴上口罩。以至於網上出現了段子:“武漢人都不知道武漢被外部隔離了”,倒不是真的對武漢進行以鄰為壑式的隔離,只是有針對性地防范疫情從發源地往外擴散。雖然這只是段子,但也值得深思。
非但如此,武漢近日還推出了主題為“濃濃中國風,暖暖江城情”的2020春節武漢時光活動,從1月20日起,對市民發放20萬張文旅惠民券,讓市民過年期間可免費游覽市內主要文旅景區。雖然是文化惠民舉動,可這顯然隻考慮到了“惠民”,沒考慮到“防疫”。好在引發爭議后,武漢市文旅局下發緊急通知,公告活動延期。
▲當地文旅局發出緊急通知。
諸如此類信息,都昭示了一點:當地有關方面跟市民此前對防疫緊迫性的判斷,跟外部存在“不同頻”的情況。
要知道,就在這兩天,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多位專家更是不斷強調武漢本地加強防控的重要性,如組長鐘南山院士說“防控還是要針對武漢”,並斷言新型肺炎“可人傳人”﹔專家組成員曾光則表示:我們希望人群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而更早之前,疫情曝出沒多久,網上就流出了各類“自我保護指南”。
事實上,當地也不是沒有動作。此前媒體曾報道,武漢市已構建多層次聯動機制,組建工作專班,自1月14日起,在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和客運碼頭等交通樞紐設置體溫檢測點、排查點,對出現發熱的旅客進行登記,發放宣傳冊和口罩,指導轉診到轄區醫療機構,並進行登記報告等。但從“萬人宴”等活動看,有些防范工作還得做得更牢更密。
就在20日,武漢市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武漢將採取更嚴格的舉措,內防擴散、外防輸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盡量減少或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大型公眾集會,嚴格控制醫院感染,對重症患者“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團隊”,最大限度消除社會恐慌。這樣的高規格舉措無疑將防疫擺在了更高的位置上,也對接了公眾的期許。
某種程度上,這也不乏“亡羊補牢”的意味。但著眼於防疫角度看,在“亡羊”之前就把“牢”修得夠牢固,或者在端倪乍現時就扎緊籬笆,也尤為重要。
在疫情面前,社會各方確實應淡定,但淡定不是安全防范層面的“裸奔”,不是口罩不戴、活動照開,而是有所持、不慌亂的從容。迎著疫情“硬上”的“萬家宴”,還是該取消就取消吧!(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