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溧水、高淳等地頻拋“橄欖枝”,吸引高校出城落戶,南京藝術學院、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等紛紛被吸引,走出主城區,或整體搬遷、或新建校區,在溧水、高淳等地建起了石湫科教新城、高淳高職園等,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溧水高淳落戶高校越來越多,寧高輕軌漸成“大學班車”
南京往南,寧高輕軌S9客流量幾乎每天爆滿,在換乘站翔宇路南站台,擁擠的人群中,約一半是年輕人。兩站后,到達石湫站,窗外景色由農田工廠變成漂亮的大學校園,灰色屋頂、紅褐色牆壁的宮廷風建筑是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溧水校區,褐色牆壁白色屋頂的是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溧水校區,坐落在青山綠水間。兩所高校先后於2017年和2019年入駐石湫,入駐師生總數超2萬人。
車站另一旁,是今年5月剛簽約落戶的南京藝術學院溧水分校和籌建中的江蘇傳媒大學,其中,南京藝術學院溧水校區佔地約700畝,總投資約25億—30億元,建成后將與南京藝術學院鼓樓校區形成雙校區格局。
乘坐S9繼續向南,橫穿浩渺的石臼湖,到達團結圩站。看站名可以知道,這裡是石臼湖圩區,原本布滿蟹田,現在高樓拔地而起,十幾棟高樓已經封頂。旁邊一塊醒目的指示牌寫著:南京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園。
據了解,這座位於高淳區的高等職業教育產業園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裡,截至目前,已吸引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等4家院校入駐,兩年內在校大學生將達4萬人以上,預計到2023年,引進高職院校7—8所,寧高輕軌即將變身“大學專線”。
大學搬來了,新興產業發展“后繼有人”
“主城區寸土寸金,原來的校園已無法承載不斷增長的學生數量。”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校草場門校區面積隻有100多畝,新校區有近1300畝,同時,設施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軟硬件標准大幅提升。比如,24幢學生宿舍全是三人間,床沒有上下鋪之分,還有獨立寫字台。所有房間一律朝南,有獨衛獨浴、陽台和空調等。此外,新校區還配備了劇場、室內籃球場等學生活動場所。
從主城到郊區,高校不隻擴大了辦學規模,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辦學“內涵”。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落戶高淳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現已開設涉及機械、物聯網、通信、會計等22個專業,該學院副院長孔德麗說,“高淳區有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節能環保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學院專業與高淳主導產業吻合度高,可為高淳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証。
農業鎮街向科教新城轉型
20年前,南京高校掀起第一輪走出主城熱,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紛紛走進江寧、棲霞、浦口等地,形成了仙林大學城、江寧大學城,浦口大學城,科教資源有力推動了當地發展,迅速成長為南京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如今,高校“走出主城”的步伐已和著整個城市前進發展的脈搏,在創新名城更廣泛地伸展。
在石湫街道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門口,拖著行李箱准備離校的大二學生劉曉旭舉起手機笑著說:“現在一網連通世界,不出校門天下知,出校門有地鐵、商業街,不僅條件好,環境好,空氣也很好。”石湫集鎮和學校僅一路之隔,沿著馬路步行約10分鐘就來到石湫商業街。這裡有一條影都商匯商業街,業態豐富,服裝、餐飲、娛樂、影院、數碼等業態一應俱全。“生活很方便,基本上想買的都能買到。”劉曉旭說。
大學生的到來,推動小鎮商業快速發展。回鄉創業的薛平在影都商匯商業街開了一家奶茶店,他說,在出現疫情前,大部分客源是附近大學生。小店剛開1年,投資的40多萬元成本已全部收回。
在石湫新城,一站式服務的便民服務中心、科創大廈,以及影城新苑、湫灣居、碧桂園等安置小區和商品房小區鱗次櫛比,現代化新城氣息扑面而來。江蘇未來影視文創園管委會副主任潘龍金介紹,目前影都商匯商業街有商鋪約120家,今年又新建了碧桂園商業街,商戶數將超700家。此外,街道還引進江蘇廣電石湫·荔枝廣場,規劃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
不止商業,石湫街道立足服務高校和新城建設,在道路等基礎設施方面不斷完善。為方便大學生出行,石湫街道正在影視大道旁新修一條連通大學和商業中心的人行道。此外,溧水區計劃新建膠輪軌道交通示范線,聯通石湫新城與溧水城區和高鐵站。
位於高淳的南京高職園同樣備受期待。高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高職園定位為高淳未來的核心增長極,將以職業教育為基礎、以科技創新與人才服務為核心,建設創新產業協同發展的綜合型城市片區,打造集“產、學、研、城”四位一體的活力新城。
通訊員 周濤 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