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芳草渡”品牌大米榮獲江蘇好大米“十大創優品牌”、江蘇好雜糧“十大品牌”、“南京好大米”特等獎等諸多榮譽。
7月初,在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大棚村前匡組,村民丁萬生站在田坎上,看著郁郁蔥蔥一望無際的秧苗,眼角眉梢都是笑意。丁萬生女兒患有腦癱,常年臥床,前些年家徒四壁,想外出打工,但又舍不下女兒,總是憂心忡忡。如今,通過種植芳草渡水稻田,家裡每年僅種田收入就接近6萬元。“在芳草渡的帶領下,生活大有希望。”他說。
在龍潭街道,通過“聯村聯社”黨建扶貧這一創新模式的引領,年均帶動就業220余人、幫助農民增收200余萬元,同時一批黨員干部成為致富帶頭人,實現了基層黨建與精准扶貧“同頻共振”。
聯村聯社,致富農戶
龍潭街道地處南京市棲霞區東北郊,水網密布,土地肥沃,擁有耕地5萬余畝,是棲霞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在南中村村民祝萬平的印象中,前些年,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在農村,卻出現了土地沒人種的現象,“老年人種不動,年輕人不願種”。隨著包田大戶的出現,老百姓開始把手上的農田流轉出租收取租金。“但大戶收成不好的時候,老百姓的租金得不到保証。此外,有的大戶片面追求高產量,過量施肥和使用農藥,農村環境越來越差。”
如何使廣大村民既留住了“鄉愁”,又品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
2014年,龍潭街道在花園村先行試點,創新“合作社+黨支部”模式,由黨組織牽頭,號召廣大黨員和農戶種植高品質大米,由合作社黨支部統一加工、包裝、銷售,通過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實現農業農民“雙增收”。
此后,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龍潭街道工委將18個貧困村聯合起來,組建芳草渡公司,由各村合作社黨支部負責大米種植,芳草渡公司統一收割、收儲、烘干、加工、包裝、銷售,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的模式,促進企業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協同發展。
龍潭街道把芳草渡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精准扶貧有機融合,逐漸摸索出一套聯村聯社黨建扶貧工作模式,實現支部聯建、產業聯推、服務聯抓,有效推動了低收入人口脫貧。
這幾天,祝萬平一直在田頭忙碌著。祝萬平種植了180畝水稻。他介紹道:“每種一畝地我可以淨收入680元,每年收入12.24萬元。農資都是由芳草渡公司提供,我隻負責種地,其它什麼事情都不用煩心,大米全部由芳草渡公司加工、包裝、銷售,完全沒有后顧之憂。”
芳草渡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最近幾年街道不斷探索,打造提升芳草渡聯村聯社黨建扶貧鏈,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每年各村獲得分紅5-10萬元,每年提供200多個工作崗位給貧困戶,增加農民收入200多萬元,每年給農戶穩定的土地流轉費五百多萬。真正實現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為集體經濟創收。
與此同時,街道工委將“在黨組織和黨員中培養現代農業能人”作為帶動群眾致富的重要舉措,使農村黨員干部真正成為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人。
農旅融合,產業互動
黨建引領,鄉村產業有了新變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立起來了,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也逐步做大做強。“我們將一、二、三產業優質資源與龍潭古鎮歷史文化相融合,釋放聯動發展乘數效應。”龍潭街道工委書記武曉路說,同時,以龍潭“水一方”景區為核心,培育農旅融合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
因龍潭距離南京市區自駕僅需1個小時,即使非旅游旺季,也有不少人駕車到龍潭釣魚、吃飯。南京“水中仙”農庄農庄負責人陳繼東表示,隨著“水一方”的發展,自家的農家樂旺季時每天客人有十幾桌,即便是秋冬時節,周末也很忙,每年收入30萬元不成問題。
在帶領村民致富的同時,芳草渡還不斷強化品牌建設,提升品牌技術含量。
芳草渡通過統一採購種子、農藥、有機肥,規范種植、加工、銷售,以此確保芳草渡大米的綠色品質。公司通過耕地質量提升、使用有機肥、冬季輪作休耕、鴨稻混養、魚稻混養等方式不斷提高大米的品質。基地主要種植由江蘇省農科院培育的南粳46、南粳5055、紫香糯等優質品種,180天的生長周期保証了芳草渡大米的優質口感。近年來“芳草渡”品牌大米榮獲江蘇好大米“十大創優品牌”、江蘇好雜糧“十大品牌”、“南京好大米”特等獎等諸多榮譽。
龍潭街道通過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著力打造了以“芳草渡大米”“萬畝荷塘”等為代表的一批特色農業典型,推進龍潭高效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互動發展,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先行之路。武曉路說,在聯村聯社黨建工作的引領下,通過不斷的推廣,持續打響芳草渡農產品品牌,使其成為龍潭農業的“綜保區”、精准扶貧的“龍潭港”。 (鐘勇 陸丹丹 杜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