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用青春守護夢想

2020年07月25日07:1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用一年青春,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

  “教室課堂上、學校操場邊、辦公室玻璃窗外,一張張稚嫩的笑臉,他們總是將‘老師’一詞喚得悅耳動聽。”

  “我們前往學生家家訪時,屋裡早早生起了暖爐子,桌上擺著過年食材。”

  “如果以后有人問及我們的夢想,我想那一定是‘守護孩子們的夢想’。”

  ……

  7月10日,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從青海“飛”到省委書記婁勤儉的案頭。寫信人是4名即將支教期滿的江蘇大學生,他們來自第21屆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

  尺素一紙,萬千情懷。7月23日,婁勤儉回信研支團成員,對他們一年來的支教工作給予肯定和贊賞,希望同學們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刻苦學習、全面發展,為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做好充分的知識和能力准備。

  以夢為馬,

  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說起支教的原因,支教團團長錢穎科覺得用一句話就說得清。支教團成員王曉亮則說,聽了一個故事,他就來了——在第18屆莫文隋支教團一位師哥的班上,有個孩子考試取得好成績,想吃個漢堡包作為獎勵,師哥為此帶他走了兩個多小時山路。“當時我就想,我得去支教,把孩子們帶出來!”

  去年夏天,趕了2000多公裡路,登上近3000米的高原,4位大學生來到貴德縣民族寄宿制學校,感受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剛來時,大家多少有些高原反應,臉上不斷起皮,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支教團成員朱彤告訴記者。

  不過,他們很快就消除了在異鄉的孤獨和陌生感。據支教團成員回憶,去年8月,婁書記率江蘇省黨政代表團在青海學習考察期間看望他們,對他們說:“在青海的一年,研支團既要履行好志願者的職責,也要保護好眼睛,多看看綠色大草原。”他叮囑大家,在服務他人與奉獻社會中書寫青春華章、實現人生價值。支教團成員們將這一席話作為座右銘,相互鼓勵、勇敢面對挑戰。

  回望這一年,支教團成員們努力在以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實踐中自我成長,將青春揮洒在祖國西部土地上。他們在信中寫道:這一年,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責任”二字的分量﹔這一年,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美秀麗﹔這一年,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扶貧的價值意義。

  “我們千裡迢迢來到青海支教,更體會到‘蘇青一家親’。”錢穎科說,大家將責任感融入日常教學點滴中。最讓錢穎科自豪的一件事是,偏科嚴重的藏族學生格日多杰變得主動好學,“以前,格日多杰根據對任課老師的喜惡來決定是否認真學習。經過我們多次家訪、與家長反復溝通,現在他每節課都會積極提問、舉手發言。”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孩子們一句“老師,您什麼時候回來呀”叩擊著支教團成員的心房。先后輾轉近15個小時,他們於3月2日順利返回貴德,成為首支返回青海服務地的高校研支團。“15天的隔離期內,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腳踏實地備課、磨課、練稿,線上輔導課業近168小時、批改作業4000多人次。”錢穎科說,隔離期滿,又看到孩子們純淨的眼神,聽孩子們興奮地喊著“老師好”,他們眼眶濕潤了。

  遠赴千裡之外支教,其實是一次夢想的接力。“你要問我是誰,請莫問我是誰”。20多年前,湯淳淵在南通工學院(后合並至南通大學)擔任副院長時,得知學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幾乎陷入絕境,當即給她匯去100元,匯款單署名“莫文隋”。這一善舉在社會上引發一股熱潮,人們爭相學習效仿,扶危濟困、大愛奉獻的“莫文隋”精神得到弘揚,由此誕生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重大典型。

  自2015年被教育部、團中央批准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實施高校以來,南通大學已招募5屆學生赴青海貴德縣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志願服務。一批批研支團成員,用行動詮釋“莫文隋”的無私大愛。

  當好“望遠鏡”,

  守護孩子們的夢想

  來青海之前,朱彤沒想到教學難度會這麼大。學校99.8%的學生是藏族孩子,他們能歌善舞、淳朴善良,但不少人26個英文字母寫不全、“十”以上加減乘除不熟練。朱彤便一遍遍地教,不斷與學生們磨合,“我就抱定一個宗旨:這些孩子接受了教育,想法會不一樣,會有自己的夢想。我相信,他們以后也會重視子女的教育。”

  在與學生們交流中,朱彤發現,很多孩子都有夢想,想做老師、醫生、畫家、歌唱家、籃球運動員,還有人想開糖果店。“長大后,我想成為一名軍人,戍守邊疆,保家衛國!”“我想成為第二個李子柒,銷售家鄉特產,帶動貴德經濟發展。”在“夢想”班會課上,孩子們羞澀又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夢想。“我和他們聊天,聊外面的世界,在他們心中種下對未來的憧憬,這是守護孩子們的夢想最重要的方式。”朱彤說。

  支教團為當地的孩子們帶去了希望和夢想,該校八年級9班班長花旦朋措說,支教老師是我的“望遠鏡”。

  在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支教團成員鄭鵬燕展示的實拍圖讓花旦朋措驚訝不已。“原來這就是蘇州園林!”花旦朋措說,以前他不知道世界這麼大、不知道還有這麼好看的地方,真想走出去看看,“以后我也要像老師們一樣,當一名志願者,告訴家鄉和其他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世界真的很大很美!”

  以心換心,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支教這件事,我是面試過了才和爸媽說的。”去年夏天,22歲的泉州姑娘鄭鵬燕帶著“西部夢”,來到遙遠的青海。

  剛開始上課,鄭鵬燕發現理想與現實有距離。上課紀律不嚴、孩子們做作業時偷工減料、師生間語言不通……這一個個問題,讓她有點慌。“我是老師,要負起老師的責任。”天性中的果敢與堅韌支撐著鄭鵬燕繼續尋夢。這一年裡,鄭鵬燕從“授課小白”到榮獲教學比賽二等獎,從聽不懂學生講話到帶領班級取得年級第一的好成績。支教老師們有時需要值周,鄭鵬燕如同孩子們的家人,時刻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

  孩子們習慣了喊鄭鵬燕“燕子姐姐”。她感冒時,有學生悄悄把潤喉糖塞進講台,在她辦公室放著貼有“注意休息”標簽的水果……

  王曉亮負責教七年級漢語文課,很多藏族學生缺少漢語基礎,學起來吃力,老師和學生的溝通也比較困難。“一下課我就找他們說話,他們學漢語,我說藏語。”王曉亮說,大家從“你好”“吃飯了嗎”等最簡單的口語交流開始,不到半年,孩子們的漢語水平大大提高,他的藏語也說得好多了,彼此溝通再也不成問題。

  這一年,高原的紫外線和風沙,讓支教團成員們變黑了不少,他們也變得更加堅韌樂觀。大家說,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這些孩子就是自己肩頭的“責任”。他們將積極弘揚“莫文隋”精神,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最近,第22屆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整裝待發,將繼續在貴德這片土地上奉獻青春才智、守護孩子們的夢想,為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倪方方)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