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八卦洲居民舍小家保大堤:他們是抗洪勇士

2020年07月27日07:2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這一刻,他們都是抗洪勇士

10.27米!10.31米!10.32米!連續3天,長江南京站水位數值一路攀升,到7月20日上午10時,長江下關站潮位達歷史最高位——10.32米。這意味著,南京八卦洲3.5萬居民面對“如何保堤”這一“必答題”,必須作出抉擇……

“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水”

站在八卦洲街道防汛防旱指揮部三樓,往長江望去,水浪滔滔。在島上住了78年的“島民”徐根華感慨:“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水!”

“這次的水來得凶也來得猛,並且長時間超水位運行,超出八卦洲有水位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南京市棲霞區水務局副局長溫世清告訴記者,因為沒有參考值,對水情的把握、預判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八卦洲,面積56平方公裡,為長江第三大島。地層以粉細砂、中粗砂為主,土質較為疏鬆,透水性強。“正因如此,洲上主要防汛力量目前集中在搶險和檢查堤壩內側的散浸和管涌。”溫世清說,“為了確保大堤兩側水位差平衡,讓破圩可能性降至最低,緊急情況下我們會有意識地往堤內圩區注水和抬高內河水位。”

“7月18日中午1點,我出去賣菜,2點回來就看到水漫到地裡來了。”菜農索明嵐回憶,“幾個小時不到,水就沒過了膝蓋。”

“八卦洲是‘蘆蒿之鄉’,家裡50畝地原來種的也是蘆蒿,種了十幾年。為了多賺點生活費,5月份才開始種上蔬菜,沒想到被水給淹了。”索明嵐說。

沿著環洲路驅車南行,在下壩村,馬路上用帳篷圍起的“雞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些雞之前是在圩子裡散養著的,直到7月19日下午圩子裡不斷進水才趕了上來。”許宗柱告訴記者,“上午及時接到注水通知,在防汛人員的幫助下,人和家電都撤上來了,可惜的是1萬隻雞隻趕上來4000多隻。”

1999年,許宗柱一家來到下壩村主堤和子堤中間的圩子裡辦起養殖場。經過21年的辛勤經營,養雞事業這幾年越來越有起色。用許宗柱的話說,“我們是從一個雞蛋大的泥巴球像滾雪球一樣滾起來的。”

“粗略計算,損失的除了沒救回來的雞,還有養殖廠房、飼料、人力成本等。”許宗柱說,“不過好在人都平安。”說話間,鄰居吳付城又幫忙從水裡提上來一桶雞蛋。

“長江水位居高不下,不得已才將內河水位從原來的5米抬高到了6米,通過注水讓俗稱‘養水盆’的內圩水位達到8米。”溫世清說,“必須承認,在取舍之間,為了堤壩安全,八卦洲人民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上堤抗災不要怕,也不能怕”

“這是洲上所有人的事情,你不去他不去,被淹就都完了。”從許宗柱家臨時搭建的“雞圈”到吳付城承包的養殖小河不過30米,一路上吳付城腳上進了水的長筒黑雨靴晃得“咚咚”直響。

“防汛警報”響起第一天,在村干部的號召下,吳付城和村裡另外17人毅然決定上堤巡守,經過兩天一夜才換班回家。“洪水是天災,上堤抗災不要怕,也不能怕。”吳付城語氣堅定。

7月21日,記者在洲島北側中橋村村外的永寧圩防汛點見到了剛結束一輪巡查回來的柯楊富。柯楊富也是第一批上堤巡守的村民,當天已是他離家堅守的第九天。

在這個防汛點,記者看到,每隔400米,就有一個由鋼管和雨棚布搭建的防汛棚。棚內擺放著幾把藤椅,這就是巡堤人員睡覺的“床”。“氣溫一高,棚子裡又潮又悶,睡不著就出來找棵樹靠一會兒。”柯楊富說,“條件惡劣並不覺得苦,只是非常挂念寄宿在女兒家的孫兒們。”

“這一段巡堤工作是由我們村裡7個人和棲霞區農業農村局派來的工作人員負責,分成3班24小時輪流巡查,一旦發現堤壩內側有散浸甚至漏洞,就要插上紅旗並及時上報處理。”柯楊富告訴記者,棲霞區農業農村局來了4個人,白天是2名女同志,晚上則是2名男同志。

王秀梅是兩名女同志之一。“接到洲上巡堤人手不夠的消息,在局裡統一安排下,我們第一時間就趕過來了。”

“防汛隊伍裡分成兩撥人,一撥人像我一樣支援巡堤,另一撥人到洲上各個點檢查農業受損情況。”王秀梅說,“休息時間不夠、不能陪伴家人,大家舍棄這些都是為了能安全度汛。”

主江大堤,是八卦洲的“防洪生命線”。連日來,記者深切感受到,為了保其周全,還有許多人在不同點位,以不同形式日夜默默守護著——

南京市、棲霞區專家組視頻連線、奔赴現場會商研判險情﹔棲霞區17個機關部門駐洲值守﹔八卦洲街道防指16支應急搶險隊伍共計623人奮戰在一線﹔武警南京支隊500人24小時待命。后方,更有無數“家人”為守家衛士送糧送水。

“兩弊相衡隻能取其輕”

水中可居之地,海中言“島”,江中為“洲”。在漫長的自然演變與人為墾荒耕鑿中,八卦洲終成現在的“江中綠島”。“某種意義上來說,八卦洲的發展史就是與洪水不斷博弈的抗洪史,博弈就有取舍,兩弊相衡隻能取其輕。”八卦洲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孟桂正說。

“今年最高水位超過1954年的10.22米,防洪形勢嚴峻,但是險情卻總體可控。”孟桂正分析,一方面與上世紀90年代連續5次大洪水后,圩堤按照當時的標准進行加高加固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水務部門當機立斷作出取舍,向圩區注水、加高內河水位來維系堤壩兩側水壓平衡緊密相聯。

“八卦洲屬於農業洲,抬高內河水位和向圩區注水,不可避免地會讓一些種植戶和沿線養殖戶受災。”溫世清坦言,在保大堤還是保財產這個問題抉擇上,洲上村民都還是比較能理解的。

“地裡種的菜本來能從7月份賣到10月份,現在被淹了,說不心疼是假的。但這是天災,怪不得誰。”索明嵐說,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等,等水退下去再想辦法繼續發展,“當然也離不開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從19日開始,連續三天我們村裡人都在幫著他家趕雞、搬東西到凌晨1點多鐘。”在回去的路上,吳付城直言,比起許宗柱家的養雞場,自家損失的1萬元魚苗錢實在算不得什麼。

“洪水無情,我很理解防汛人員往內圩注水的這種選擇,也相信那句‘我們10個人吃飯,有9個人吃飽了,每個人勻一點、幫一把也餓不死我’。”許宗柱說,“為了大堤,我的養雞場可以舍掉,能把大家的安全保住就行。”

採訪中還有一個細節,讓記者感動良久。水漫過來的那天,許宗柱將搶救上來的1000枚新鮮雞蛋贈給了前方防汛人員。(王建朋 田墨池 吳 瓊 袁新宇)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