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委書記在貴州座談提到的幾個故事,怎麼個精彩?

2020年08月06日07:2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江蘇省委書記在貴州座談提到的幾個故事,怎麼個精彩?

“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貴州作為西部內陸重要省份,希望我們兩省緊密攜手、深化合作,共同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8月4日至5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率江蘇省黨政代表團赴貴州,進一步推進蘇州銅仁對口幫扶,推動蘇黔合作深化拓展進行考察交流。

2013年初,蘇州和銅仁正式建立結對幫扶關系,自此,相距1500公裡的兩地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書寫從扶貧協作到深度合作的嶄新篇章。

協作之花遍開“黔東明珠”的每一個角落。2017年以來,江蘇省和蘇州市落實財政幫扶資金16.7億元,共實施精准幫扶項目1132個,覆蓋銅仁70余萬貧困人口,蘇州社會各界向銅仁捐贈扶貧物款達1.86億元,惠及694個貧困村困難群眾近10萬人(次)。

密切的互動中,兩地的感情也愈發深厚。2017年以來,蘇黔兩省主要領導互訪考察4次,蘇銅兩市主要領導互訪10次,召開高層聯席會議10次。

銅仁的發展點滴變化,也讓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深切感受到了貴州的發展熱度。“瞭望君”注意到,就在昨天下午舉行的江蘇·貴州扶貧協作工作聯席會議上,婁勤儉頗為動容地從四個故事入手,回顧了蘇黔扶貧協作、合作發展歷程。

“一片葉子”“一把手術刀”“一條生產線”“一間玻璃屋”......婁勤儉提到的這幾個故事有多精彩?”瞭望君”從昨天《銅仁日報》的報道中找到了答案。快來一睹為快吧!

“一片葉子”

今年7月31日上午9時,第九屆蘇州創博會開幕。

貴州省銅仁市展館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展位上,茶香四溢。這些茶葉來自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品牌叫“洲州茶”——“洲”和“州”,分別取自張家港市的前身沙洲縣和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古稱思州——它們是張沿兩地攜手脫貧攻堅的碩果之一。

讓婁勤儉牽挂的這個“洲州茶”,究竟什麼來頭?讓我們將目光聚焦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塘壩鎮榨子村。

7000多畝茶園之間,坐落著一座現代化的茶廠。眼下,工人們正在趕制夏茶。蘇州創博會上展銷的“洲州茶”,就產自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塘壩鎮榨子村這座茶廠。

多年來,受交通、資金、工藝等因素制約,沿河茶在貴州省外默默無聞,“特別是品牌問題,各茶企都有自己的牌子,但都叫不響。”貴州沿河洲州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席芬芳說,沿河茶要想走出大山,必須要打造類似“洞庭碧螺春”“安吉白茶”的地域公共品牌。

2017年10月,由張家港市承擔組建的江蘇省對口幫扶貴州省銅仁市工作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工作組(簡稱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工作組)入黔開展工作。

沿河茶的命運就此迎來轉機。2018年8月,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工作組和張家港市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貴州沿河洲州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沿河首批茶葉地域公共品牌“洲州茶”“洲州紅”“洲州綠”注冊成功,同時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300萬元新建一座茶廠。

在“洲州茶”的引領下,沿河各茶葉合作社、茶企統一旗號、統一標准,抱團出山,當年9月21日,“洲州茶”在張家港首發,此后陸續進軍蘇州、南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濟南、武漢、重慶……

如今,“洲州茶”系列產品已覆蓋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銷售額突破千萬,帶動沿河全縣183個村4.5萬人致富增收。

“洲州茶”的故事,只是張家港幫助沿河發展產業工作的一個縮影。

據統計,2017年至2019年,共安排對口幫扶財政資金共5774萬元,實施了71個產業項目,覆蓋沿河生態茶、生態果蔬、生態畜牧業、生態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今年更是加大力度,投入1.5億元發展食用菌、辣椒、生態雞、生態豬等26個產業項目。

“發展產業項目是幫扶工作的關鍵,這些項目,將成為推動沿河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干細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工作組組長、縣委常委、副縣長陳世海說。

“一把手術刀”

7月31日下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實施了一台胸外科微創手術。

患者是一名17歲男孩,因肺部破裂導致“自發性氣胸”。主刀醫生王君來自張家港一院,他在患者胸部開了個2厘米長的口子,放進胸腔鏡,然后用專用器械修補了肺部的破損。整個手術用時20分鐘,干脆利落。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手術,但以前沿河醫生沒人敢拿起手術刀。”王君說。

在醫療界,胸外科號稱“凶險的外科”。直到今年7月王君前來挂職,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才開設了胸外科。

2017年以來,張家港11家醫療衛生單位結對幫扶沿河24家醫療衛生單位,在全國縣域衛健系統率先實現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單位結對幫扶“三個全覆蓋”。在王君之前,已經有40多名張家港醫生走進沿河,帶來了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腹腔鏡大子宮肌瘤剝除、腹腔鏡全子宮切除、全髖關節置換術、胃大部分切除、無痛腸鏡、冠狀動脈支架植入等技術,填補了當地多項空白。他們不僅直接幫沿河人民解除病痛,也在當地培養了一批各醫療專科的“種子”。

扶貧先扶智。張家港持續推動支農、支醫、支教等專技人才交流,幫助提升沿河貧困群眾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2017年以來,張家港累計向沿河選派“三支”人才118人次,舉辦專技人才培訓班28期培訓250人次,為沿河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356人次,向沿河輸出醫療、農業等先進技術35項。兩地黨政干部、“三支”人才互動交流頻次和力度在全國縣域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中始終居於領先地位。

“一條生產線”

學校放暑假了,學生都離校了,張家港支教老師們也回去了,沿河職校校長何高卻更忙了。

這幾天,他張羅著把實訓中心新添的教學設備都安裝和調試完畢。這些設備能完成電氣技術基礎平台課程實訓及設備電氣綜合實訓,側重於培養學生機床電氣控制線路以及PLC程序分析、設計的能力。

教室裡,一台台新設備整齊有序,就像企業的生產線。“開學后,機電專業的師生們將告別‘紙上談兵’。”何高說。

張沿兩地協作所帶來的變化讓何高感覺“恍然如夢”。2017年以來,張家港各職業學校組團入黔,用真心真意和真金白銀幫助沿河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實現“職教一人脫貧一家”。

工業電氣實訓教室邊上,是服裝生產實訓教室,設計、裁剪、縫紉、整燙,也是一條完整的生產線,該教室由張家港東渡集團投資建設,沿河職校為該企業培養“訂單式”人才,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去東渡集團就業。

張沿兩地還依托沙洲職業工學院,打造“1+1+1”就學就業脫貧項目(招收1名貧困學生到沙工就讀、推薦1名家長在張家港就業、帶動1戶家庭脫貧),累計招錄沿河學子511人(其中貧困生257人),學生畢業后張家港企業優先錄用。今年繼續招生400名,安排對口幫扶資金550萬元資助在讀沿河籍學生。

陳世海說,張家港從一窮二白發展到全國百強縣前三,職業教育功不可沒,“所以,我們著眼長遠全力打造‘產業軍校’,為沿河未來的發展儲能。”

“一間玻璃屋”

8月1日晚上8時,烏江畔的沿河縣政府廣場上,霓虹閃爍,音樂飛揚,舞姿翩躚。

廣場上有一座明亮的玻璃小屋,隔音玻璃幕牆將這個小小的空間與外面的喧鬧隔開,屋內圖書滿架,十多個中小學生圍坐在書桌旁,有的在做暑假作業,有的在看課外書。

這座玻璃小屋,是當地的一道特別風景——兼具自助圖書館、志願服務工作站、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功能的智能化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

管理員李蓉介紹,每天至少有一百多個孩子來這裡讀書,節假日時有兩三百個,寒暑假則基本天天客滿。

沿河的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源自張家港的“圖書館驛站-志願者驛站”。項目負責人、張家港市圖書館學會理事長繆建新說,張家港始終堅持發揮首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的帶動作用,堅持物質文明扶貧協作和精神文明扶貧協作“兩手抓、兩手硬”,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扶貧協作助力沿河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18年,張家港向沿河捐建了首座“24小時土家書房”﹔2019年,又捐建了兩座“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今年5月21日,沿河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和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指導中心啟用,“志願沿河”網站和微信小程序上線。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指導中心工作人員楊佳桔說,沿河在公共閱讀服務和“互聯網+”志願者工作方面,已經實現與東部沿海地區齊頭並進。

至去年底,沿河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7818戶60248人,出列貧困村208個(其中深度貧困村40個),貧困發生率從對口幫扶前的13.13%下降到3.3%。到今年六月底,沿河整縣和未出列貧困村均達到摘帽退出條件,未脫貧人口已達到脫貧標准。

整合 林元沁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