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出心裁的富春“魁龍珠”

特約作者:金沙人

2020年08月11日18:56  來源:揚州世界美食之都
 
原標題:別出心裁的富春“魁龍珠”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揚州早茶,名目繁多的點心肯定是主角,但如果缺少一款好茶,茶社就有點徒有虛名了。富春的包子“包打天下”名不虛傳,“魁龍珠”茶有口皆碑,也是與之交相輝映的絕配。

上世紀八十年代來揚州上學,慕名走進富春茶社。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對什麼都感到新鮮好奇。聽說富春包子出名,自然要去嘗鮮。於一個下午徒步得勝橋,大堂裡一式的八仙桌、大條櫈,隨便找個角落坐下,點了兩個三丁大包,就著一杯綠茶,細嚼慢咽,當了一回真正的揚州人。那時的包子,個頭之大,令今天精致的小包子無地自容,餡心之多,讓我這個“土包子”直呼過癮。特別那個茶更是清澈甘爽,喝后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問人才知叫“魁龍珠”。兩個包子下肚,回到學校晚飯也省了,坐在教室晚自習,咂摸三丁包子的鮮美,回想“魁龍珠”茶的甘爽,“不辭長作揚州人”。工作之后,偶爾帶外地朋友到富春吃早茶,總是對“魁龍珠”情有獨鐘,愛不釋手。不管客人歡喜不歡喜,上來就向客人介紹。看到客人就著熱氣騰騰的茶杯輕呡一口、笑容滿面、連聲說好,自然是喜不自禁。

一家茶社要想出類拔萃、嶄露頭角,除了有特色點心菜肴外,一款好茶,無疑是角逐勝負的重要砝碼。富春的先輩們看到了茶對茶社經營發展的重要性,自然用盡心思。富春茶社百年傳承,“魁龍珠”茶是她贏得社會認可的一大因素。南來北往的游人、尋味而來的文人、見多識廣的名人在這裡雅集,甘冽清澈醇厚的好茶,成了他們互通貿易的由頭、敘舊續誼的佐料、說古道今的談資、激發靈感的契機。一杯“魁龍珠”,誰解其中味?茶客各有體悟,美美與共,不亦樂乎!

“魁龍珠”茶有大名氣,背后是大智慧。揚州歷史上產茶不多,也不像龍井等茶那樣有名。沒有好茶,創造條件也要炮制一款好茶,是富春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經過多少人、多少年的研制,歷史已無從考証,但百年來富春“魁龍珠”從來都不負盛名。富春的先輩們,也許望著熱氣騰騰的包子會苦思冥想如何消食解膩,也許對著大快朵頤的食客虛心討教如何茶食對路,也許趁著關門打烊的閑暇反復調兌如何科學配比,日積月累,終於以珠蘭之香,窨入龍井與魁針之茶,讓一茶有了三味,既有魁針之厚、龍井之清,又有珠蘭之香。更為巧妙的是,以“一壺水煮三省茶”讓“魁龍珠”橫空出世,獨領風騷。

一款“魁龍珠”香了一百年,歷久彌新,生生不息,這是揚州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每當我們喝著它,追思先賢們如何善於借力,敢於突破,炮制好茶,便會感懷先賢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比拼精神。龍井、魁針再有名,但不是揚州的,可一經珠蘭窨入,創新創造、藝術轉化,就成為我們自己的。正如現在,又有誰說“魁龍珠”不是揚州的?

相對於杭州等地,歷史上的揚州並不以茶聞名,但富春人恁是別出心裁炮制了“三合一”的“魁龍珠”茶,讓揚州早茶名聞遐邇,是“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生動寫照。這種創新創造、敢想敢干的精神,造就了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文化名片,也是鞭策我們砥礪前行的鮮活教材。面對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大發展格局,在“標兵更快、追兵逼近”的情況下,應該以什麼樣的氣度、智慧、辦法,用揚州的“珠蘭”把天下林林總總的“龍井”“魁針”等窨入,創造一個個揚州的“魁龍珠”?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之問。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