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區:"改"到群眾心坎上 農民安居又安心

2020年08月19日16:16  來源:淮安新聞網
 
原標題:江蘇淮安區:“改”到群眾心坎上 農民安居又“安心”

  8月8日一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平橋鎮九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周恆陽和妻子來到平東社區建設工地,周恆陽看著未來的新家感慨道:“我100多平方米的新房馬上就能拿鑰匙,還有補償款。農房改善,‘改’到我心裡去了!”

  近年來,淮安市淮安區以系統思維推進農房改善工作,發揮自身特色,注重產業導入,精心描繪農房改善“現實圖景”。2020年,淮安區共有24個農房改善項目納入全市年底竣工計劃,總建筑面積96.8萬平方米,建設1221棟、6127套住房,目前項目開工率、建設進度均處全市前列。

  整體謀劃 系統推進

  盛夏時節,比氣溫更高的是各農房改善項目現場的建設熱潮。驅車沿348省道農房改善示范帶一路前行,隻見19個項目現場上,大型機械作業忙碌,運輸車輛往來穿梭。

  一張藍圖繪到底,淮安區對農房改善進行全域謀劃,堅持四類人員戶優先、剛需建房戶優先、高速高鐵沿線優先、入海水道及大運河沿線優先、重點工程重大項目涉及戶優先的“五優先”原則,按照“集聚提升、整村推進、特色保護”原則,布局鄉村發展空間。

  依托國省干道交通優勢,淮安區以南北走向的233國道、東西走向的348省道為兩條主軸,將農房改善項目分成渠北片區、渠南片區和大運河沿線片區三個項目圈,分片區進行打造。其中,沿348省道重點打造的農房改善項目示范帶,積澱著平橋豆腐、朱橋甲魚、軟兜長魚、博裡羊肉等淮揚美食文化,包含施河教學具、博裡農民畫等特色產業,項目建成后,可放大特色資源優勢,形成串點連線成片的集聚效應。

  保護特色 留住鄉愁

  張興社區位於淮安區石塘鎮張興村,這裡的農房改善項目依托張興大道和原有水面、植被等景觀要素,構建新居與原宅映襯、水田林人居和諧共生的新型生態農村社區。“后期周邊將配套建設‘小方格菜地’出租,既解決部分村民就業,又能一解城裡人的‘鄉愁’。”石塘鎮張興社區負責人溫在建介紹。

  淮安區各農房改善項目因地制宜,創意設計整體風貌、建筑風格、村口標識、節點小品,著力打造具有淮安區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同時,注重挖掘歷史、地理和文化特色,尊重自然肌理,彰顯本鄉本土文化底蘊,最大程度保留鄉村印記。博裡畫苑依托博裡農民畫資源,通過提升生態環境,打造“村畫相映、宅水環繞、江淮田園、幸福民居”的典范﹔李庄新村做足“水文化”,精心打造“水宅相依、水居相融、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的特色田園風光新型社區﹔盧灘社區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改造提升盧灘戰役紀念館、紅色文化茶室、紅色水上實踐基地等建筑設施,並進行景觀綠化,打造文化豐富、居住舒適、配套良好的示范村庄。

  導入產業 安居樂業

  2018年之前,淮安區車橋鎮三庄村集體經濟收入隻有3萬元。整村搬遷后,在興建三庄佳苑集中居住小區的同時,村裡實施土地復墾工程,全村淨增農田1000畝,成立了三庄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全村3500畝土地全部流轉到合作社,發展稻蝦共作和芡實種植等高效規模農業。

  “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2萬元。”三庄村黨總支書記楊寶軍喜滋滋地說,村民以土地入股,每畝按1000元保底分紅,貧困戶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拿工資,真正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提升”。

  在農房改善工作推進過程中,淮安區注重統籌謀劃生產生活,確立合理的生產半徑、就業半徑和服務半徑,確保農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一方面,圍繞兩條主軸,打造“一鎮一特”和“一村一品”,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在項目選址上優先考慮“兩進三靠”,既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又實現勞動力充分就業。同時,積極推廣“黨建引領、集成振興”農村綜合改革經驗做法,進一步加大土地規模化經營,推動土地經營由“零散”向“規模”轉變,產業結構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另一方面,深度融合全域旅游,打造更多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項目,進一步豐富具有濃郁“淮味”的鄉村旅游體系。

  融媒體記者 王欣欣 王正道

  融媒體編輯 宋瑩瑩

  通 訊 員 黃 潔 李 峰 趙日超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