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姚坊門街區:出新驚喜變持久宜居

2020年09月17日07:2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強配套:出新“驚喜”變持久“宜居”

怎樣的居住環境算“宜居”? “上學有通學道路,接娃有等候公園,腳下是塑膠步道,門口有中醫坐診……生活方便了,心情舒爽了,人就宜居了。”走進曾經的“城郊接合部”——南京市棲霞區姚坊門街區,記者隨機採訪居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宜居夢”。在江蘇美麗宜居城市建設進程中,家門口的“小確幸”滋養著越來越多的居民。

宜居街區,規劃建管從“心”出發

去年3月,省級宜居示范街區落地姚坊門。住區改造、道路改造、景觀提升、鄰裡中心建設……9月8日,記者探訪這片0.92平方公裡區域內各功能區,感覺一幅宜居生活畫卷在此展開。

“居民心裡想的,就是我們要改造的。”棲霞區堯化街道堯新社區黨總支書記曹飛帶記者走進施工中的姚坊門鄰裡生活中心。“中心建筑面積達4900平方米,明年5月投入使用,以后居民就有自己的‘大客廳’了。”曹飛介紹,中心一樓是小舞台、書吧、零售區域﹔二樓是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閣和日間托老機構也將入駐﹔三樓是托幼親子空間﹔頂層大平台作為幼兒活動場地。

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表示,美麗宜居地區集成改善是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宜居街區要推動“圍牆內”私密獨立的居住空間與“圍牆外”多元活力的開放空間充分銜接,解決現實矛盾,改善街區秩序,消除安全盲區,優化慢行交通,探索住區物業管理與城市管理的有機融合。

明朗的秋陽下,沿著總長4.7公裡的磚紅色健身道漫步,人們感受到愜意和安心。“街區孩子們都知道:紅色的路安全,黑色的路有車。”南京姚坊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朱佳佳介紹,環繞13個小區,健康步道、通學道、林蔭道“三道合一”,小學、幼兒園、鄰裡中心被串聯起來,2萬多居民出行更加安全。

在花園式的小學和幼兒園拐角處,有一座小游園,名為“等待的一萬種可能”。有了它,家長接送孩子時不會再擁堵在馬路上,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在專區停放,有長凳可供小憩,孩子放學后還能游玩一番。

“宜居街區的規劃和建設真切改變著生活,不過后續還要管好,讓環境保持下去。”朱佳佳介紹,他們正在探索街區物業管理新模式,實現公園、住區、門面房、停車位、商業綜合體、鄰裡中心、校園等管理一體化。

近幾年,江蘇累計整治6274個老舊小區。未來宜居城市建設中,“15分鐘社區服務圈”“10分鐘體育健身圈”“5分鐘便民生活圈”等健全的商業、教育、衛生、養老、文體等居住配套功能將逐漸普及,像姚坊門這樣的改造街區將越來越多。

口袋公園,人人都有“綠色客廳”

“逛瘦西湖的少了,家門口就有景兒。”“城市多一些健身綠地,醫院就少一點擁擠。”採訪中,揚州市民這幾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

在建筑密集、人口稠密的老城區,一道圍牆裡是狹窄的住區,牆外則是鬧哄哄的馬路,公共空間稀少的問題長期困擾居民。但這幾年,推門即見綠、轉角遇到美,揚州公園建設開始進入“收獲期”。揚州市住建局公園建設與管理處處長陳靜介紹,截至去年底,當地建成並對外開放的免費公園已有392個、面積達3683公頃,市區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達19.57平方米,相當於每個居民都有一個“綠色客廳”。揚州還在全國率先出台“公園條例”,讓公園成為觀察這座城市宜居性的新視角。

開放式公園多了,揚州繼而征集100多位“口袋公園”市民管養員,既解決管養人員短缺問題,又圓了一批園藝愛好者的“花園夢”。今年,當地還邀請市民觀察團組建“啄木鳥衛士”團隊,隨時發現、反饋和解決問題。揚州大學也組織100多名大學生,成立“城市公園青年衛士隊”。

未來城市公園綠化將更加注重均衡布局,提高可達性。我省率先出台“城市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規劃,“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將成標配。南通的小游園越來越多﹔泰州“空地轉綠地”工程以數百公頃為單位持續增長﹔徐州排查綠地布局相對薄弱區域,拉長短板,見縫插綠。到今年底,我省每個設區市要建成綠道100公裡,並新改建80個便民型公園綠地。

凸顯特色,做“最潮”的那條街

按照部署,江蘇的住區綜合整治,將針對不同建設年代的小區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城市就像一個有機體,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街區更新不僅能賡續文化、改善民生,還能為區域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參與南京老城改造的秦淮區國資集團白房報修服務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陳寧說。

經過半年多精心打造,南京太平南路北片區“脫胎換骨”。居民們紛紛點贊:“沒想到動了一個‘小手術’,老街重現風採,變身‘最潮’那條街。”家住東白菜園52號的顧梅芳說,以前巷子裡電線杆林立,空中一片“蜘蛛網”,這次實施網線入地,讓人舒心。透水道路解決了積水難題,遇到超長雨季也不怕。巷子門頭店招五花八門,出新拆除后側重展示近現代建筑風貌,破舊街區立刻變得“高大上”。居民們每天進進出出,心情都變得愉悅起來。

太平南路北片區位於秦淮區,佔地面積17.2萬平方米。在一片不到1平方公裡區域內,人們能見到民國時期獨棟西式住宅、近代聯體住宅以及近代傳統中式民宅等多種類型的18棟民國建筑遺產。改造中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嘗試“有機微更新”,保留街區原有建筑造型,採用青磚白牆飾面,輔以拱門和回廊,讓人感覺寧靜而美好。

環境和交通的改善還激活了業態,一個集零售、餐飲、辦公、娛樂、生活服務功能於一體的時尚生活旅游片區在這裡逐步成型。陳寧說,在今后的老舊街區改造整治中,將強化特色風貌保存意識,讓出新的“驚喜”變成持久的“宜居”。 本報記者 唐 悅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