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質工作者的24小時:勾勒綠水青山 保障民生安全

2020年09月18日13:58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攻堅戰,分布在國內外多個地區的江蘇地質工作者穿梭在山水林田湖草間,奮斗在鋼鐵叢林中,用實際行動保平安,益民生。讓真實的時間記錄下江蘇地質工作者先行、探索、創造、奉獻的日與夜。

地質測繪,勾勒綠水青山

清晨7:00,安徽省涇縣河岸。

一大早,江蘇省地質測繪院的技術人員已經進入場地,布設好測量設備,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人多高的野草地裡,悶不透風,一會兒工夫,他們的臉上就挂滿了汗水,衣服也都濕透了。

“早上6點不到就要准備好儀器設備,規劃好今天的測量路線,忙完一天的工作,晚上還要及時把數據整理出來。”項目組成員姜鵬從項目啟動伊始就一直奔走涇縣河湖劃界、岸線和湖泊保護規劃服務項目現場,扛著全站儀幾乎走遍了涇縣的所有河岸湖岸,也早就習慣了早出晚歸的工作時間,現在也習慣了夏季的高溫酷暑。

“最辛苦的就是三伏天,在野外的荒地裡,陽光直射沒有遮擋,邊上還有河水蒸著,感覺上半身是‘燒烤’,下半身是‘清蒸’,身上的衣服經常干了濕,濕了又干。” 姜鵬說。“但是地質工作就是這樣,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對每一項工作負責。”

工程勘察,甘當無名先鋒

上午9:00,某原始叢林。

不久的將來,一條鐵路即將在這裡修建,而此時的原始密林中,工作人員正在為鐵路的順利修建進行地質數據的採集。

“長袖外套、長褲雨鞋是我們的必備,雖然穿著這些在叢林裡悶熱難耐,但是蚊虫蛇蟻都不得不防。”江蘇省水文海洋院的技術人員袁超介紹,在叢林裡從事地質工作,很多時候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高溫酷暑,很多地方植被茂密,根本沒有供人和設備穿行的條件。這時候還需要拿著工具,在叢林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30多度的高溫,98%的濕度,常常不出10分鐘,就汗如雨下。

“一份付出一份回報,雖然很辛苦,我們的工作也鮮為人知,但能成為見証荒山野地變成經濟發展動脈的過程,這種自豪感是很多工作不能比擬的。”袁超說。

管線探測,把脈城市管線

下午16:00,蕪湖繁昌。

今年49歲的老黨員王廣坤已經在高溫下工作了1個多小時,作為江蘇地質一隊物探中心的老同志,當得知要開展蕪湖市繁昌縣管線探測任務時,他就主動請纓。

“老黨員就要有老黨員的樣子,雖然技術上不如年輕人,但是經驗上我還是能傳授一點的。”管線探測其實是一個體力活,看似短短幾公裡的線路,監測人員需要拿著儀器來來回回走上好幾遍,沿途的所有井蓋都要逐一打開,核對管線的走向和方位,需要時還要鑽進井下,進一步明確位置。有時候一天的時間,王廣坤就需要打開數十個井蓋。

“每天重復著單一的工作流程,有時候晚上回到家裡身上都是臭哄哄的味道,不過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王廣坤樂觀地說,“管線監測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細心,隻有把每個細節都處理好,才能說不辱使命。”

地質調查,服務城市發展

晚上21:00,無錫城區。

夜漸深,無錫市城市地質調查地震勘探項目現場還在緊張忙碌,來自勘查技術院的技術人員正在進行儀器布設工作。“為了盡量減少外部環境的干擾,我們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晚上人流較少時進行。” 項目組成員李昌寧介紹。城市地質調查是一項為城市規劃發展提供基礎地質數據的前端工作,為解決城市發展面臨的空間資源、空間安全、環境質量和容量等問題提供決策依據。

“我們的工作就是把一個個探頭布設到地下,通過儀器激發聲波后,根據聲波反饋情況的不同,判斷出地質情況。”夜裡的無錫依舊悶熱,但項目組的成員干勁十足,一條3km的測線就要1500余個檢波器,上千次的反復彎腰工作非常消耗體力。

軌道監測,保障民生安全

午夜12:00,南京地鐵三號線。

隧道內,江蘇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的軌道監測團隊剛剛開始一天的工作。“我們需要等待每天晚上最后一班地鐵完成運營后,才能開始進行作業。”技術人員孫澤信說。

夜裡的隧道內幾乎空無一人,有時候因為設備檢修,還會關閉通風設備,濕熱的空氣混雜著漫天飛舞的灰塵,讓人會有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這些都不算什麼,最主要還是時差的問題” 孫澤信說。軌道安全監測一般在0點至4點進行工作,工作結束后還要趕回單位將當天的監測數據分析整理上報,晝伏夜出成為了監測團隊的工作常態。

“同事們常說我們是‘地下工作者’,工作在地下,還經常看不見人。” 孫澤信說。“但是能看見地鐵每天平穩安全的運行,我覺得我們的工作很值得。”

在城市、在山野﹔在高山、在大海,在每一個江蘇地質工作奮斗的現場,在每一個江蘇地質工作堅守的陣地,這樣的故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王昕)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