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試點小區——華美風景園。
◎徐報融媒記者 竺怡辰
9月,徐州城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藍天白雲下,公園花團錦簇,城市綠道綿延貫通﹔小區內,兒童歡聲笑語……建設美麗徐州的進程中,徐州堅定走以人為本、生態優先,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激發城市功能提升新動能,加速打造品質城市。
安居樂業,市民“出棚進樓”
奧都花園小區,一排排棕白色高樓靜靜佇立,小區內平整寬敞的路面、茂密的綠化植被,讓人完全看不出這是棚戶改造區﹔雲龍區東甸子定銷房施工現場,一排排高樓被圍起綠網和腳手架,工人們正有序地為它們“添磚加瓦”。居民們提到“棚改”,都交口稱贊,臥牛山安置小區李華老先生興奮地告訴記者:“棚改讓我從平房搬進樓房,生活品質提升不止一截。”
自2008年到目前為止,徐州市累計新開工棚戶區37.2萬套,棚改總量全省第一,110多萬群眾實現了“出棚進樓”圓了安居夢。這些年通過人性化拆遷改造,徹底解決了吃水難、如廁難、行路難等困擾棚戶區群眾多年的生活難題,大幅提升了城市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拆掉了一片又一片的危舊房,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現代化的居住小區,實現了棚改區群眾的“出棚進樓”,實現了“居者有其屋”,成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
大面積的棚戶區改造,不僅改變了個體命運,也極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隨著棚戶區改造的推進,騰出的空間,不少被建成綠地、公園……徐州從以前的“一城煤灰半城土”變為如今的“一城青山半城湖”。
推門見綠,人均“綠色一間房”
有一組比喻為徐州人所津津樂道:徐州人均公共綠地指數由1981年的“一張桌”(1.5平方米),到1989年的“一張床”(2.9平方米),如今又多了“一間房”,且不斷擴容。目前我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15.39平方米,這為鋼筋水泥的城市空間營造了濃郁的“鄉野氣息”。
今年32歲的李女士,每天早晨六點鐘從家裡出發,去小區旁邊的公園跑步健身。這所公園正是剛剛建設完成的沙虎山公園(三期)。其最具代表性的設施就是暗紅色的步道依山環繞,隨山勢起起伏伏。這裡原本是個廢棄的採石場。在前后三期的建設中,工程人員利用挂網噴播技術種植苜蓿,到今年夏天已是茂密蔥蘢、綠意盎然,絲毫不見當年亂石滿山的模樣。
推門見綠,逐漸成為徐州市民的生活常態。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0.87%,綠地覆蓋率43.6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39平方米,處於全省第一方陣。今年徐州還將深耕細作,扎實推進園博會展園建設,同時繼續積極實施山體生態修復,新建公園並對原有公園提檔升級。
海綿融入,城市生態紅利初顯
2016年5月,我市成功獲批省級海綿城市首批試點城市。最直接的目標,就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這些年來,徐州積極構建近遠期“海綿城市”可持續建設項目庫,有序推進規劃實施。其中北起徐商路,東至三環西路,西止縱三路,南到王長路,涵蓋10平方公裡,是徐州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
幾年建設下來,徐州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交出一份漂亮答卷——該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總體不低於78%,即經過滲透、集蓄、利用等舉措,全面控制雨水量佔到總降雨量7成以上。有了示范區的成功經驗,徐州市還將海綿元素納入到近年諸多新建項目中去。“按照徐州市政府相關規定,自2016 年起,各類新區、園區、開發區的開發建設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這裡面包括新建小區、學校、公園等等項目。”市海綿辦技術服務單位工作人員王慶偉說。與此同時,對老舊小區尚存的一些細節問題,也在嘗試推進用可行的海綿手段進行處理。比如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海綿城市技術措施,來解決小區積水、污水跑冒等問題,使其綠化率有所提升、停車更加有序、出行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