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關工園丁”張奇芬:一心扎根留守村 助弱輔小16年

2020年10月09日20:38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張奇芬正在與兒童交流談心

日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便倉鎮關工委組織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現場,一位年近古稀、戴著黨徽的老人,正在循循善誘地為孩子們作“爭當新時代好少年”主題講座。這位老人,就是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江蘇好人”、便倉鎮關工委主任張奇芬。

52年前,17歲的張奇芬從蘇南無錫市清名橋中學畢業,到便倉鎮港東大隊插隊落戶。此后,她便在鹽阜老區這塊紅色熱土上扎了根。從2004年開始,張奇芬積極投身關心下一代事業,在關工委崗位上一干就是16個春秋。

心系留守孩子 讓關愛永伴成長路

在亭湖區便倉鎮思源村,有一個在當地傳為美談的“愛心驛站”——“奇芬校外輔導站”。這幢200多平方米的普通兩層小樓,看上去有些陳舊,但屋內一年四季傳出孩子們的琅琅讀書聲,又使它顯得不同尋常。這就是張奇芬的家,樓上是她的住處,樓下被她改建成附近留守兒童的校外輔導站,被孩子們譽為“最溫暖的心靈驛站”。

便倉鎮平均每年有300多名留守兒童,為給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張奇芬帶領“五老”先后在全鎮創辦13家校外輔導站。2016年,她拿出自己多年積蓄,改建此前住過的老房子,添置了辦學設施,聘請了2位老教師和3名志願者擔任輔導員,在思源村辦起了家庭輔導站,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閑余時間,以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30多名留守孩子為主要服務對象,免費提供思想品德教育、學業輔導和文體活動。

2009年,張奇芬在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時,發現了便倉鎮新橋村七組一個名叫陶鑫波的10歲男孩,其家庭情況十分特殊。原來,陶鑫波6歲時,父親外出打工因發生意外不幸去世。他媽媽帶走了父親去世獲得的賠償款,此后再也沒有回來過。年幼的陶鑫波不得不跟著殘疾的爺爺奶奶生活,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張奇芬得知情況后,主動伸出幫扶之手,把陶鑫波納入自己的重點關愛對象。一次次地去家訪,到學校和老師溝通,並與孩子像“忘年交”一樣談心。

2018年,陶鑫波考上一所大學的本科專業,如今馬上就大三了。十多年來,張奇芬從未中斷對陶鑫波的關愛,每年助學金、學習用品按時送到,並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據悉,這些年來,張奇芬先后幫扶過百余名留守兒童和困難學子,而她個人已經付出數十萬元,這些都是從她自己的退休金裡“挪用”的。“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孩子們成人成才就是我最大的慰藉。”談及這些年的艱辛歷程,張奇芬說。

獻力脫貧攻堅 助鄉親打開致富門

作為傳統農業大鎮,便倉鎮廣大農民多年來一直渴盼早日實現小康夢,而其中的貧困青年農民卻是奔小康路上需要重點幫扶的對象。這一群體也成為張奇芬等關工條線一班人的“著力點”。多年來,她帶領全鎮“五老”志願者先后幫助241名貧困青年農民甩掉貧困帽子,拿到小康“金鑰匙”。其中,她本人結對幫助脫貧的有56人。

雙港村貧困青年農民卞慶元,全家5口人,父親癱瘓,母親精神分裂,妻子患先天性心臟病,家庭經濟十分拮據。張奇芬主動與其結對,想幫助他自主創業發展高效農業。“我上有老下有小,一幫‘藥罐子’已經壓得我直不起腰,哪有心思搞創業……”面對卞慶元的消極態度,張奇芬並不氣餒,在與卞慶元的多次交談中,發現他對種植大棚蔬菜頗有興趣,就與雙港村關工委主任卞書龍一起,從如何籌措建大棚的資金到如何選擇蔬菜品種、幫學種植技術、幫打開銷售渠道等環節,拿出一整套具體可行的方案,而后與卞慶元一起推敲每個細節,直到其認為“確實可以”為止。

在張奇芬和“五老”志願者的悉心幫助下,卞慶元建起了平生的第一座蔬菜大棚,先種茄子、黃瓜等日常蔬菜,當年就有了收益。看到自己通過種植蔬菜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卞慶元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也增強了拔掉“窮根”的信心。后來,張奇芬等人又幫他擴大蔬菜品種,其收益不斷增加。近幾年,卞慶元每年種植蔬菜的純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一家人的臉上也有了笑容。

開展失足幫扶 給人生點亮希望燈

富民居委會七組青年卞某,曾因小偷小摸被勞教四年,釋放回家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一度情緒低落,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極端情緒。張奇芬及時對其進行思想疏導,鼓勵他擺正心態、不自暴自棄,並多方溝通協調,向用人單位寫下擔保書,幫助小卞在鹽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小卞上班后,張奇芬三天兩頭往廠裡跑,了解用人單位反映,對小卞進行跟蹤幫教,耐心向他灌輸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今,小卞已成為工廠烤漆房的技術骨干,年收入達8萬余元。張奇芬還熱心地牽線搭橋,幫小卞找到了女朋友,結婚后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我們關工戰線最重要的責任與使命,特別是對由於家庭、社會教育等原因產生的失管、失足的青少年,應該傾注更多的心血,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拉一把,絕不能放之任之。”正是因為秉持著這一份深厚的“關工園丁”情懷,張奇芬對失足青少年常態化開展有針對性的結對幫扶,她結合這些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努力協同各方資源,用愛心點亮失足青少年的心燈,使他們擁有洒滿陽光的未來。多年來,他先后幫助36名失足和“問題”青少年走上人生的正途。

自走上關工事業征程的那一天起,張奇芬始終堅持把青少年健康成長放在心上。在為下一代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化煩事的愛心“馬拉鬆”上,她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都不知疲倦地勞作著,先后騎壞了4輛自行車,經常累得嗓子發不出聲,兩條腿跑得腫脹,並犧牲了絕大多數的節假日和閑暇時間,甚至深夜還奔波在幫扶青少年的路途上,但她樂此不疲、無怨無悔。(孫成棟 翟玉標)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