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虎:堅持四抓四促 打造美麗江蘇常州樣板

陳金虎

2020年10月12日07:3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堅持“四抓四促”,打造美麗江蘇常州樣板

近年來,常州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全市環境質量呈現加快好轉態勢,獲得國家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一批“國字號”榮譽。

一、抓結構調整,促產業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常州實施傳統產業提升與新興產業躍升“雙輪驅動”,推動產業調高調優調輕調綠,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48%,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0%以上。“十三五”以來累計關閉化工企業534家、電鍍企業17家、印染企業58家、地條鋼企業12家,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7030家。連續7年開展重大項目主題年活動,累計引進30億元或3億美元重大項目超80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打造高端裝備、綠色精品鋼等2個兩千億級產業,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5個千億級產業,軌道交通等3個500億級產業集群。常州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獲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項目數16項、全國地級市第一。

二、抓治污攻堅,促環境質量改善。動員各方力量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是抓重點、增藍天。緊扣“四大重點”,即PM2.5和臭氧等重點防控污染因子,秋冬季和初春等重點時段,鋼鐵、煤電、建材等重點行業,“散亂污”企業、散煤、柴油貨車、揚塵治理等重點領域,大力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東部熱電整合、非法成品油整治、煙花爆竹禁放等專項治氣工程,實現PM2.5濃度明顯降低、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19年全市非電行業規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量比2016年減少23.2%。今年1-9月份,市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6%,優良天數增加40天。二是治源頭、保碧水。堅持水資源合理利用、水生態修復保護、水環境治理改善“三水並重”,“控源截污、河道清淤、點源治理、面源控制”多措並舉,2017年以來完成治水工程1887項。實施城市河道水質提升和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准攻堅“333”行動,實施主城區“暢流活水”工程。2019年“水十條”斷面優Ⅲ類比例比2016年提高41.5個百分點,太湖治理連續12年實現“兩個確保”。三是控風險、護淨土。建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落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銷號管理辦法。加強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危險廢物焚燒年處置能力達13.1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

三、抓保護修復,促城鄉宜居美麗。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快建設宜居美麗明星城。一是嚴守生態紅線。統籌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嚴格實施“三線一單”制度,確定各類生態空間保護區域47塊,佔全市國土面積21.56%,自然濕地保護率、林木覆蓋率分別達57%、25.6%。二是護好“一江碧水”。編制《長江經濟帶(常州沿江地區)生態優先綠色轉型發展規劃》,爭創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堅決破解“化工圍江”難題,今年將全面完成沿江1公裡范圍內31家企業關停簽約、1250畝騰退覆綠任務。三是建設生態綠城。生態綠城建設是常州多年打造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民生工作品牌,建成了一批群眾樂享、社會認可的休憩場所。溧陽“1號公路”瓦屋山風情道獲評“全國美麗鄉村路”,長蕩湖濕地公園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四、抓制度創新,促治理效能提升。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創新作為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重點領域。一是推進責任落實鏈條化。將生態環境指標納入高質量考核,加大考核權重。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長江大保護推進、中天鋼鐵轉型升級等專班,嚴格落實失責問責、終身追責制度,壓緊壓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屬地管理責任。二是推進環境治理市場化。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深化環保信用評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改革,形成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社會氛圍,以市場化機制倒逼落后低效企業轉型升級。三是推進生態保護社會化。在全省率先出台“民間河長實施意見”,動員企業家擔任“河長”,“企業河長”“黨員河長”治水經驗被部、省推廣。以“綠島”建設試點為契機,探索環保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機制,幫助中小企業大幅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實現保護和發展的共贏。今后還將在“散亂污”綜合治理等更多領域探索創新,真正實現全社會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提高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獲得感。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