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新沂“付池”村民:向著致富一路奔馳

2020年10月13日07:3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付池”村民,向著致“富”一路奔“馳”

10月,記者走進新沂市瓦窯鎮富馳家園新型農村社區,隻見一棟棟洋房黑瓦白牆,一片片綠化整潔有序,一戶戶小院打理別致,村民們逢人招呼面帶喜色,一派安居樂業的宜人景象。

今年初,瓦窯鎮大山村位置最偏僻的兩個自然村——付庄、池庄,整村搬遷至此,拉開了新生活的序幕。“富馳家園這個名字,既延續了原有村庄的脈絡,也代表著村民對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瓦窯鎮大山村黨支部書記池飛鴿感慨地說。

告別“偏僻地”,住進美家園

沿著一條僅能讓一輛小型汽車勉強通過的村道走了半晌,記者來到瓦窯鎮付庄、池庄舊村址,這裡地處東隴海鐵路以北,與山東省交界,位置十分偏僻。

“多年來,交通不便嚴重影響了村庄發展和群眾生活,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差,大部分都是瓦房平房,兩個村加起來才3戶樓房。”池飛鴿說,那時候,村民們主要以種植傳統作物和外出務工為生,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村集體收入更是常年為零。“年輕人不願回來,老人們也盼著早日搬遷。”

如今的富馳家園緊靠311國道,佔地108畝,共有住宅312套,並按照前期採集的村民意願,建有大、中、小、微4類戶型。秋日裡,社區風景如畫,老村庄裡的磨盤、石槽被巧妙利用,成為景觀小品﹔鋪設文化廣場的彩磚亦是本村企業生產,不僅節省了成本,還留住了鄉愁。

今年75歲的池庄老黨員池有法正在自家菜園裡澆水,他樂呵呵地向記者介紹著新居:“我這房子157平方米,一共2層,樓下是我和老伴的房間,樓上還有3間臥室,每層都有衛生間,客廳朝南,前后都帶院。”池有法說,自己3個兒女在市裡上班,每逢節假日都會帶著孩子回來共享天倫。“以前家裡環境差,一家人吃頓飯都要分桌,現在好了,三代同堂寬寬敞敞,住起來方便多了。”

流轉“零散地”,出門有班上

豐收的季節,望著大片金燦燦的稻穗,33歲的富馳家園居民池坤成不由露出滿足的笑容。付庄、池庄整村搬遷后,原村庄土地和復墾宅基地統一流轉,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返回家鄉,成為“新農人”。

去年,在村裡支持下,池坤成承包起360畝農田,機械化種植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如今大戶集約種植是趨勢,家鄉越來越好,回來工作不比外頭差!”掰著指頭,池坤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機械化播種、收割、灌溉,每畝至少比傳統種植節省100元﹔集中採買農藥、種子、化肥,價格也相對低廉,每畝至少能節省50元。“單是成本,一年就省下五六萬!”

依托村裡注冊的“沂河畔”有機米綠色品牌,種植大戶每年高出市場價以外的收益,將和村集體四六分成。村集體這部分收益除了用於社區的公共設施建設維護,還將拿出一部分給村民分紅。

不僅如此,富馳家園毗鄰“彩磚小鎮”,附近有76家本鎮彩磚加工企業,村民從土地中徹底解放后,也加快了由傳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依托彩磚產業園,社區居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新增就業100多人,人均年增收超30000元,群眾搬遷滿意率實現100%。

如今,依托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培育發展,富馳村民蹚出了一條致富增收的大道,村集體年收入從0躍至50萬元,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修煉“軟功夫”,倡導新風尚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這只是物質層面。而要讓村民生活更有品質,精神更富足,則需修煉治理‘軟功夫’。”瓦窯鎮人大主席劉虎介紹,富馳家園成立了村民物業管理辦公室,並制定出物業服務細則、物業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實現社區精細化管理服務。“入住頭兩年,村民可免交物業費,之后每戶每人每月繳納1元錢,其余缺口由村集體兜底,以此確保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的持續提升。”

9月20日,原付庄村小伙劉雲南在社區文化禮堂風光舉辦了自己的婚禮。美的不僅是住房,移風易俗也逐漸成為這裡的新風尚,文化禮堂啟用以來,已有4對新人在此舉辦新式婚禮。

“誰家有紅白喜事,隻要到村物業辦提前備案,就能在文化禮堂開設宴請,場地、桌椅和灶具免費使用,繳80元水電費就行。”劉雲南說,禮堂裡電子屏幕和音響設備一應俱全,場地擺上十幾桌仍有富余,婚事辦得熱鬧又體面。“廚子請了自家親戚,算上買菜和煙酒,一桌喜宴隻花了520元,比在飯店省一半!”

如今,富馳家園還設有分類垃圾桶,一到夜晚路邊燈光明亮,百姓大舞台上文化演出如火如荼……村口公園、鄉情館、黨群服務中心、文體廣場,一個個鄉風文明的現代化平台,正潤物無聲地改變著村民們的生活。

“農房改善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升級農村產業結構、人居環境、基層治理的經驗辦法,打造更多搬得出、住得穩、活得美的鄉村家園。”瓦窯鎮黨委書記倪浩表示。本報記者 岳 旭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