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路上的南京印記:情牽寧墨的N個1

2020年10月17日10:25  來源:南京日報
 
原標題:標題導航

援藏教師鄭小二指導墨竹“南京班”學生功課。

編者按

2020年,南京對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縣25周年。墨竹,“天邊之鄉”,平均海拔4200米,極高極寒,山陡峭氧稀薄,改善民生、發展生產難。

25年前,這裡配套空白,以農牧業為主,地區生產總值僅500萬元,是西藏貧困的一個縮影﹔25年來,南京援藏工作不間斷,9批援藏干部奮戰雪域高原,寧墨干群攜手助力墨竹脫貧攻堅﹔25年后,這個深度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7億元,成為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經濟發達縣。

2019年6月,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作組入藏,聚焦民生“輸血”、產業“造血”、智志雙扶“活血”……寧墨攜手在奔小康的路上描繪新畫卷。

2020年9月14日至18日,南京報業傳媒集團2020“為愛西行決勝小康”全媒體行動組一行7人,來到墨竹工卡縣,和援藏干部們一同下村、串戶、走項目,聽援藏老師上課,陪援藏醫生查房……用鏡頭和筆,記錄下援藏干部們的忙碌身影,感受他們的赤誠之心,傾聽藏族同胞講述“一家親、心連心”的動人故事,探尋情牽寧墨的N個一。

今天起,本報推出“為愛西行·奔走援藏路”系列報道,講述援藏路上的南京印記、南京力量、南京擔當,講述兩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寧墨故事,展示寧墨干群擺脫貧困攜手奔小康的壯闊接力奮斗史。

一條路——見証墨竹工卡縣城變遷的“南京路”

25年前的拉薩,稱得上馬路的,也隻有北京路和江蘇路,遑論墨竹工卡了。而如今,路,已成為“天邊之鄉”的“生活命脈”。南京在這裡留下的印記,可以從通往縣城的第一條路“南京路”說起。

25年前,墨竹工卡縣全城都是沙土路,刮風一身土,下雨一腳泥。在統一規劃和設計下,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前方工作組為當地修建了第一條硬質水泥路“南京路”,昔日住在山溝溝裡的居民們陸續搬遷入城。此后,以金陵路、318國道等為主的“三橫兩縱”城鎮道路體系相繼完成,墨竹工卡縣城基本框架初步構成。

歷經25年發展,墨竹工卡縣裡與南京相關的路名隊伍不斷擴大,雨花路、寧墨路、棲霞大道、六合大道……它們承載著暖暖的南京援建之情。南京路是當地最熱鬧的地方,一條南京路貫穿整個墨竹工卡縣城的核心區。數日的採訪中,全媒體行動組幾乎天天途經南京路,道路兩側商鋪林立,百貨店、美發店、飯店等一應俱全。晚上經過,燈光璀璨,人流不斷,與內地城鎮亦無多大區別。

【新聞多一點】南京援藏25年,聚焦農牧民出行,強力推進道路建設,累計投入援藏資金11088.51萬元,援建縣鄉村三級道路18條。今年起,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縣8個鄉鎮農牧區興建100座以上便民“溪橋”,解決牧民出行“最初一公裡”的難題,助推拉薩“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計劃。今年10月,一期25座便民“溪橋”建成。

一座院——家門口就能看病的“甲瑪鄉衛生院”

距離縣城約10公裡,海拔4000米高度的群山環抱中,有這樣一座藏式小樓——甲瑪鄉衛生院,由南京援藏工作者和墨竹工卡縣政府聯合修建而成。有了它,鄉裡鄉親在家附近就能看上病。

上午11:00,記者趕到甲瑪鄉衛生院時,副院長巴珠醫生辦公室裡的長凳上已經坐著4名候診的藏族老人。巴珠醫生正在看診的是65歲的達瓦次仁老人,老人來自附近的孜孜榮村,患有一級高血壓和慢性胃炎,這是她第二次來復診了。“9:30開門,一早上已經接待40多名患者了。”

巴珠介紹,“這裡患慢性胃炎、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的病人很多,現在衛生院條件好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動不動就跑縣城看病了。”

巴珠告訴記者,甲瑪鄉衛生院是南京援建的第一座鄉衛生院。以前的衛生院隻有90多平方米的土木結構房屋和2名醫生。現在佔地7654平方米,有12名醫生,科室設置齊全,有西醫門診、藏醫門診,還有急診部、住院部等11個部門,承擔著甲瑪鄉及周邊鄉鎮的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開展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及急危重患者的初步處理和轉診工作,還承擔著甲瑪鄉兩大礦區工人入職體檢和醫療衛生、傳染病防治宣傳等工作。

【新聞多一點】以甲瑪鄉衛生院為代表,南京援建聚焦由“病有所醫”向“病有良醫”轉變,現已累計投入援藏資金7620.8萬元,援助7個鄉衛生院全覆蓋建設,以及縣人民醫院門診樓、急診樓、放射檢測中心、遠程會診、信息化建設、120急救中心等20個醫療建設和提升項目。縣醫院創成自治區“二甲”,走在全區縣級醫院前列,通過“互聯網+”創新實施智慧醫療、診間支付,開展國家“縣域醫共體試點”。

一個班——首個設立在雪域高原上的“南京班”

2020年秋天,墨竹工卡縣中學南京初中班開學了。群山環繞之中的墨竹工卡縣中學承擔著附近幾個鄉的教學任務,學生們基本上都是住校,老師們的工作任務格外繁重。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作組決定建西藏首個縣區級家門口的“內地班”。

9月8日,“墨竹南京初中班”正式開班,依托“小組團式”教育援藏方式,每年開設兩個班,每個班招錄學生45名左右,班主任和主要任課老師皆由南京援藏教師擔任。

秋高氣爽的上午,記者在墨竹縣中見到了來自南京的6名老師。盡管時不時還有高原反應,老師們卻都“進入了狀態”。來自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初中、有著23年教齡的王廣臻老師是援藏團隊的領隊,擔任墨竹縣初級中學副校長,並任教墨竹南京班的語文課程。王廣臻說,他們發現當地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獨立思考能力有待提升,但是都勤奮、好學,老師們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和20字教學口訣:“起步低一點、速度慢一點、步子小一點、效率高一點”。

墨竹“南京班”成了全校孩子們最青睞的“打卡點”,每到下課總有其他班的孩子來圍觀“南京班”的同學,有的還會探著腦袋張望南京來的老師。“上南京班的感受是什麼?”記者的問題剛提出,孩子們集體搶答“驕傲啊!”“為什麼呢?”“因為老師好啊!”

“愛心無價、情系西藏、甘當小草、勇於奉獻”,這16個字是墨竹工卡縣中學副校長周文全對來自南京的6位“小組團式”教師脫口而出的評價。周文全說,他更期待通過南京援藏教師,為縣中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南京援教隊”,把南京教師優秀的教學經驗和理念在當地根植、傳承。

【新聞多一點】智志雙扶“活血”,是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作組三年工作思路的三大著力點之一。首開墨竹“南京班”,則是這一思路的創新實踐。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施勇君說,南京教育援藏沒有局限於硬件的提檔升級,依托“小組團式”方式,旨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助力墨竹工卡縣更好地打贏脫貧攻堅戰。25年南京援藏前方工作組已累計投入援藏資金13608萬元,援建南京實驗小學、扎西崗鄉南京希望小學、幼兒園、圖書館、鄉村教師發展中心等教育建設和提升項目33個。去年以來,寧墨兩地7所學校結為對子,成立了“格桑花開教師助困資金”和“為愛西行·格桑花開”愛心獎教基金。

一個營——讓更多畢業生走上就業崗位的“南京特訓營”

格珍,一名來自墨竹工卡縣的大學畢業生,原本在家待業准備公務員考試。2019年11月,她加入了“格桑花開”墨竹大學生就業創業南京特訓營。2020年2月,歷經4個月學習見習,格珍學成歸來,重新選擇了就業方向,不再一門心思隻想考公務員。

2020年9月16日下午,在她工作的公司,記者見到的格珍笑容燦爛,合體的工作服顯得落落大方,“特訓營的訓練讓我正視自己,也為我打開了發展之門。”如今,她已成為墨竹人力資源公司一名文員。

去年,32名原本待業在家的當地大學生參加了首批“格桑花開”墨竹工卡大學生就業創業特訓營。特訓營採取“1+3+N”模式,即在南京封閉式集訓1個月,在南京見習、實習3個月,拿到N個管理工具,掌握N個技能,開創在南京就業創業及在西藏就業創業等N個可能。學員們通過參加禮儀訓練、自我發現、執行力等課程,實現了從腼腆到自信、從膽怯不敢說話到爭先恐后上台演講的轉變,就業創業信心和熱情全面激發。

2020年3月27日,特訓營最后15名高校畢業生被江蘇啟安建設集團西藏分公司錄取並正式入職,這也標志著首批32名特訓營學生全部實現就業創業。

【新聞多一點】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援藏工作如何精准施策,深化智志雙扶的“活血”功能?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作組推出了“格桑花開人才+”計劃:一個特訓營、一個成長營、一個數據庫、一個公眾號、一座創富橋、一本政策通、一支創基金、一家創集團、一個創年會,“特訓營”僅是其中一部分。今年6月12日,墨竹工卡“格桑花開人才+”計劃還在西藏大學開出“大學生就業創業成長營”第一課。下一步,還將建立墨竹工卡縣大學生就業創業人才數據庫,幫助學員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推出人才成長關懷機制。

一個村——黨建+基層治理的“赤康樣本”

甲瑪鄉有個赤康村,村民近百戶,和睦之余自然也少不了磕磕碰碰。隻要接到調解信息,有著20多年黨齡的村委會主任洛桑群培就會立刻“上崗”:他還有一個“金牌”身份——赤康村的調解員。

2020年4月,作為墨竹工卡縣在甲瑪鄉赤康村探索打造“1+4+N”模式的“黨建+基層治理”舉措之一,赤康村成立調解委員會,洛桑群培便擔任調解員。在日常工作中,洛桑群培既積極履行村委會主任的職責,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其他黨員為村民解決實際困難。

翻開洛桑群培隨身攜帶的調解卷宗,記者看到,密密麻麻的藏文記錄著一件件所調解案件的前因后果。“有了調解委員會,村民們就有了地方說理。作為調解員,我會走到他們中去,收集意見,解決難題。”洛桑群培說。

今年初,村裡准備修建一條公用道路,需要征用一戶村民門口部分用地,這戶村民不同意。洛桑群培連續兩天去現場,了解情況,和這戶村民耐心溝通,了解需求,提出解決方案。幾天后,道路如期開工建設。

一年多來,光是洛桑群培就調解了土地、牲畜、家庭等各類矛盾糾紛共15起,解決率100%,赤康村黨委有108名黨員,下設4個黨支部。就在這些服務鄉親的具體事例中,洛桑群培等一批赤康村黨員在全村樹立了先鋒模范形象,也把村裡的人心凝聚起來、力量匯聚起來,赤康村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新聞多一點】從脫貧攻堅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於基層治理。作為智力幫扶的又一創新,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作組在墨竹工卡縣甲瑪鄉赤康村,創新探索打造“1+4+N”為模式的“黨建+基層治理”創新樣本工程。“1+4+N”模式——“1”即強化黨建引領“主心骨”,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4”即建設“四治”“四好”“四新”“四實”赤康村。“四治”即自治、法治、德治、綜治﹔“四好”即好村民、好家庭、好鄉賢、好能手﹔“四新”即學習新貌、村容新貌、精神新貌、發展新貌﹔“四實”即夯實基層組織、殷實集體經濟、落實民生實事、抓實鄉風文明。“N”即在推進基層治理赤康樣本中充分利用N種載體,實現N種成效。

南報融媒體記者 謝臻 姜晶晶 馬道軍 耿海華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