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十四五”,隻有幾周之遙。
經歷過2020年的跋山涉水艱難險阻,未來五年,越發令人無限暢想。
過去五年,南京經濟總量達到萬億,並在“十三五”末一路狂奔,躋身全國前十﹔持續三年建設“創新名城”,“創新”灶熱火旺,假以時日,更大的收成將接踵而至。
最大的利好在於時代發展之勢。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包含著更深層次的戰略判斷,那就是我國仍然處於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簡單直接地說,就是我們仍處於上升期。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經濟還要繼續保持一定增幅,總量還要持續增長。
城市仍是增長主戰場。《求是》雜志最近刊發重磅文章,提出“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但城市單體規模不能無限擴張。”這句話指向一個共識,即城市化仍是“十四五”發展的重要引擎,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將為未來發展承擔更重的任務。
對南京而言,下一階段的“城市化”,將會有什麼樣的路徑?
細化功能區劃分,按照不同區域劃分政策單元,分類精准施策,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
不妨大膽想象:南京這名全面發展的“三好生”,能否瞄准幾個爆發點,每一個都集中炮火持續猛攻,五年或者十五年之后,很難說南京就不能從“三好生”躍升為“尖子生”,進而沖擊“前五城”。今年上半年,南京經濟總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躋身國內城市十強,按現有強勁勢頭,未來有望繼續進位。但要殺入前五,緊隨北上廣深之后,難度不是一般地大。不過,擁有令人羨慕的一手好牌,尤其科教創新資源雄厚,南京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在一個變化不居的年代,我們最不能低估的就是一座奔跑的城市上限有多高。
適逢清寒小雪,添衣蓄暖際,讓想象飛一會兒——誰會成為南京新支點?
01
印象中,上一次南京如此廣受關注,似乎還是上世紀90年代,南京大學排名全國高校第三,頃刻間南京這座城因為一所大學而在很多普通人的心中被激活。
最近這幾年,尤其今年以來,南京屢屢被擁到聚光燈下。數據顯示,去年南京實有人口突破千萬,統計學上常住人口約為850萬,GDP總量約1.4萬億元。按常理,下一個五年目標,南京勢必將常住人口定在超1000萬,GDP總量超2萬億元,人均GDP超3萬美元。這意味著,今后五年南京將新增100多萬人口和5000多億元GDP。
5000億是什麼概念?全國百強縣之首昆山,去年GDP為4045億,而南京各板塊中經濟規模最大的江寧區,去年GDP剛過2371億元。
靠南京現有12大板塊的慣性增長,很難支撐高質量發展語境下5000億元的增量。南京需要尋找新空間,激發新動力。從空間看,南京老城中的鼓樓區、秦淮區人口密度已超2萬人/平方公裡,而外圍浦口、江寧、六合、高淳、溧水五區人口密度均不足1000人/平方公裡。
梳理近三四十年發展,南京郊區實力相對偏弱。最大的板塊江寧佔全市經濟比重為16.8%,而隨著江寧部分區域被劃入主城,佔全市經濟11.5%的江北新區,成為郊區最大板塊。再看看其他城市。上海浦東新區佔全市比重達32%,成都天府新區佔全市GDP的21%,合肥濱湖新區佔全市的25%。這些城市,核心板塊的分量和作用顯然更為突出。
南京城市框架跳出明城牆,還是最近20年以來的事。從“十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南京按照“多中心、開敞式、 軸向發展”的思路,組團布局推動城市發展。南京在空間上東西短、南北長,通過提升中心、南拓北進,加快推進地鐵建設,帶動河西新城、仙林新城、麒麟片區、南部新城、江北新區等新興板塊發展,推動人口、要素、功能從中心城區向外圍疏解,為城市發展開啟新空間。
我們更要看到,相比同類城市新板塊崛起速度之快、吸納要素能力之強,南京各板塊在功能分工和培育方面仍然薄弱。新興板塊還難以承擔引領區域發展的重任。
今年9月,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在市委學習會上提出,“十四五”時期南京城市發展要堅持“東西南北中”協調並進的思路,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一核三極”的空間架構和功能布局。
請注意,“協調並進”不是均衡用力、功能平鋪。各展所長,是協調並進的前提。這從去年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重點支持各板塊“辦好一件大事”的思路中可看出,各板塊在肩負考核指標的前提下,更要突出現實問題,突出個性發展。
也是在這次學習會上,南京市主要領導首次提到“一核三極”。“一核”指繞城高速以內的老城區,“三極”分別是江北新區、紫東地區和南部片區。
“一核三極”,和南京“東西南北中”相對應。中,即主城,為“核”﹔南,是南部片區﹔東,以紫東片區為中心﹔北和西,落在以江北新區為中心的長江以北區域。
這幾年,國內一批城市紛紛以空間布局搶佔窗口期,打造發展爆點,謀劃高質量發展。南京之外,成都、杭州、廣州等地紛紛從空間發展戰略的角度,提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發展方略,每個方向各有功能側重點,從不同領域提升城市能級。
如何想象未來五年,有一點還要強化。今年北京設立自貿區﹔上海修改落戶政策,上海4所985高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建設“世界一流”高校的碩士、全國高校的博士,均可直接落戶﹔深圳喊出“2025GDP達4萬億”,5年新增一個天津的經濟規模……走在前列的城市,還在做大做強,要做到更大、更強。
再看南京。以人口為例,過去幾十年,比起其他同類城市,南京未能享受到更多人口紅利。想想昆山,戶籍人口不足百萬,而常住人口達到300萬,從各地涌來的外地人口城市創造城市財富的主力軍。
聚焦,再聚焦,讓人才、項目紛至沓來,南京需要新支點。
02
安徽最近公布16市GDP,滁州總量穩居第三,增幅省內第一。作為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和“排頭兵”,滁州去年經濟總量躋身安徽前三,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很多人將此解讀成南京都市圈效應。
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指出,滁州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績、保持好勢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圍繞主導產業抓招商引資。滁州新增的“商”和“資”從哪來?張祥安直言,要當好南京發展腹地、產業配角、生態屏障、合作伙伴。
今年3月,滁州市委書記、市長一個月內跑了三趟南京,分別對接江北新區、浦口和六合。
能夠帶動周邊發展的區域,無疑具有支點的潛質。
未來五年,城市群、都市圈被視為城市化的重要形式。有人說,南京和杭州的差距,就差在一個阿裡巴巴。如果從空間維度看,南京與國內一流城市的差距,可以說就差一個實力強大的新興板塊。
新增的5000億GDP,大頭要靠哪個板塊承擔?
五年新增100萬人口,哪裡吸引力最強?
形成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哪個板塊最具備條件?
跳出行政區劃,釋放都市圈效應,哪裡會是突破口?
所有問題,都可以指向一個板塊,那就是江北新區,江蘇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從滁州的騰飛,可以估摸南京江北的價值。
評選南京最富想象力的新支點,大部分選票很可能要投給江北新區,這是信任也是期待。
盡管從傳統的評價指標體系看,江北新區還有這樣那樣的短板﹔盡管沿用招商引資的思維,這裡沒有增加多少工業化時代的龍頭項目﹔盡管按以往城市建設的速度,這裡還未能形成CBD建筑群……總之,這個國家級新區起步五年,與人們期待還有距離,但大部分人都承認:南京江北這片區域,從未像今天這樣活躍過,如此自信有底氣。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感受到變化,並對未來寄以更大期待﹔不少民生項目不光是填補窪地,而是已具備引領之勢﹔“兩城一中心”已從打基礎走向產業集聚,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國際化團隊、前沿研發項目紛擁而至。
如果還缺乏感性認識,就看看數據:江北新區獲批五年,GDP淨增1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淨增100億元,人口增長超百萬,經濟增速連續9個季度領跑全省。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全球頂尖創新資源,正向這裡集聚。集聚高層次人才超2000人、留學“雙創”人才超5000人,這些數字仍在增長。
創新策源地,這是江蘇對江北新區的定位,也是江北新區成為南京新支點的關鍵。疊加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雙重優勢,江北新區有條件緊緊圍繞國際人才新的流動規律,進一步做好聚集創新資源的大文章。未來幾年,要判斷江北新區的發展成效,一個重要的評判視角就是看這裡能不能成為國際科研人才推崇的地方,能不能成為國際人才扎堆的區域。
江北新區,可以說,正是南京最具發展潛力的板塊,最具區位和政策優勢,不僅僅要面向蘇皖朋友圈,更要敢於積極融入全球發展版圖。
早在2018年,南京修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時就明確,江北是南京新主城。
新主城對城市的支撐應該是全方位的。打通內外連結,交通要先行。現在江北人還經常跑到滁州坐高鐵,好在3條過江通道正在建設,南京北站建設提速。未來五年,江北新區要新增人口80萬-100萬,經濟規模新增超3000億元。我們不光要想象一個新支點,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座現代之城,代表南京往前沖。
03
第二個支點,你投給誰?
很多城市研究專家提出,納入全球城市網絡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其參與競爭合作的基本單元將進一步細分,具有代表性的、旗艦性的功能性區域,將是決定城市能級的關鍵。
聚力建設“創新名城”這三年,南京已經迎來收獲期——組建各類新型研發機構超400家,吸引6名諾獎圖靈獎得主、98名中外院士來寧創新創業,孵化引進科技企業超7000家。
南京志存高遠,要成為最鼓勵創新、最適合創新、最具創新創業活力、最具創新氣質的城市。推進全域創新,哪裡擁有最濃郁的創新氛圍,哪裡具備最高的創新濃度和密度,哪裡就有可能成為推動“創新名城”往前一步的新支點。
今年6月,在南京第二屆創新周期間,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約共建南京麒麟科技城,推動南京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
麒麟科技城集中中科院南京分院和古生物所、土壤所等中科院整建制“一院四所”,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先進的天文光學設計加工測試平台,以及多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這座城,集聚近2000人的研發隊伍,其中包括7名“兩院”院士、數十名國家“杰出青年”。
中國科學院大學與南京市政府合作,要在麒麟科技城共建國科大南京學院,在信息與人工智能、生物安全等學科方向蓄力發展,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教融合學院,力爭到2025年在學各類研究生達2000人、長聘和雙聘崗位教師達600人。
坐落在紫金山、青龍山的生態廊道之中,仙林大學城與江寧大學城之間的麒麟科技城,是南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承載地,肩負著破解南京科技創新“有高原無高峰”問題的使命。由此看來,麒麟科技城更像是麒麟科學城,代表著一座城市開展科學探索的最前沿。
城市東進,進軍紫東,聚焦麒麟,就讓更多“創新的頭腦”在青山懷抱中燃燒創新之焰,共同撬動“創新名城”起飛的新支點。
04
長長的南京,南部要挺起來。
南京之南,范圍很廣。從以南京南站為中心的南部新城、江寧區,再到溧水、高淳,哪片區域將成為撬動區域發展的新支點?
在今年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南京在上海舉辦高質量發展投資環境推介會暨重點板塊招商月啟動儀式。在這個面向全球的推介會上,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介紹的南京眾多機遇中,有一個就是新興板塊崛起。他說,南京呈現出東西南北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並特別推介兩大板塊:一是江北新區具備國家級新區、自貿區“雙區疊加”優勢,正在大力建設“兩城一中心”﹔二是溧水以打造健康中國示范樣本為定位,構筑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能和江北新區並肩,代表南京新興板塊,溧水地位的提升可見一斑。
《求是》最近發表的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提出,要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有序推動數字城市建設,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決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密問題。
在南部打造一個具備較強輻射力和帶動力的城市新中心,這個任務很可能落在南京這幾年奔出的黑馬——溧水肩上。
溧水原本是南京郊縣的老幺,在省城的存在感一度比較弱。從“老幺”到“扛把子”,定位南京南部中心,成為城市新支點,溧水有這個條件“跳一跳”。
首先是交通區位,溧水得天獨厚。即便是老城中心,離高鐵南站、祿口機場分別在車程50分鐘、30分鐘以內。加上溧水本身通高鐵,境內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可以說,溧水具備連通周邊、融入長三角的多種條件。
從15年前確立“工業立縣”第一戰略,到現在成為南京唯一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溧水始終堅守制造業不放鬆,為實力提升積澱厚實基礎。這幾年,溧水更是呈現全面發展好勢頭,百億級鋰離子電池項目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3年集聚80多家外資企業,其中不乏A.O.史密斯全球超級產研基地、德國西門子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等一流項目。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溧水已居第52位,4年進位近20位。
數據見証活力,溧水發展勢能迸發。從溧水“十四五”規劃(草案)看,預計2025年末,溧水常住人口達100萬人,GDP約1400億元,年均增速8.5%,邁入全國區縣前20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11.4%,2025年末約135億元。
這兩年,溧水率先打出的“健康牌”更是一記妙招。緊扣“民革中央康養產業實踐基地”和全省第一個“健康江蘇實踐示范區”,溧水將衛生事業、生態、新興產業、板塊發展、城市治理和城市營銷融為一體,加速提升城市能級。要撐起南京南部中心,“健康”這張牌還要發揮關鍵性作用。
溧水一大軟實力特別值得關注,那就是動員和調度能力突出,“上下一盤棋”,“一個聲音喊到底”。全區上下表現出極強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在很多關鍵項目上“出手很快”,“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通常,一個區域的發展常常被歸結為在特定階段的發展規律所致。發展當然有規律,發展的趨勢是從中心城市一圈圈蕩漾開去。五十年是趨勢,十年是趨勢,三年五年也是趨勢。如果坐待規律變現,那可能要二三十年,但如果起而奮爭,五年十年也可能讓願景成為現實。
如果說“軌道上的長三角”讓長三角離得更近,那麼“高鐵上的溧水”將成為南京南部中心的重要支撐。爭取成為高鐵網絡中的節點城市,將溧水站從單通道高鐵站點提升為多條重要通道匯集的高鐵樞紐,爭取高鐵班次加密,溧水正在強化與南京主城,與上海、杭州、合肥等長三角中心城市及重點地區的交通聯系。
南京南部中心,這“三極”中的“一極”,其重點是先進制造業,但又不限於此。無論是生態環境、經濟活力,還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溧水是少有的沒有明顯短板的新興之城。這個郊區新城的未來,如同南京的未來,想象空間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