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樓區基層治理創“新招”見“新景”

2020年12月11日08:23  來源:南京日報
 
原標題:鼓樓基層治理創“新招”見“新景”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近日,筆者從鼓樓區獲悉,該區創新探索,圍繞“一核引領、雙鏈驅動、三全保障”,推進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改革,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該區推出一系列具體創新舉措,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熱情被激發,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開辟創新路徑 讓治理體系日臻完善

在疫情防控最“寒冬”時,每逢周末,華僑路街道永慶村1號卡口都會出現一個佩戴黨徽、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一站就是6小時,刮風下雨也不例外,他就是省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少軍。他是眾多駐區省市機關黨員志願者之一。“駐地單位傾情相助,大大補充了一線的人員力量,讓我們街道得以抽出人手去抓企業復工復產等工作,當時有包括駐地機關在內的300余名志願者,活躍在小區疫情防控各處。”華僑路街道負責人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內心溫暖。

這只是鼓樓區社區治理全維度合作共建共治的一個縮影。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深化,鼓樓逐步形成了“一核引領、雙鏈驅動、三全保障”的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改革新思路。

“一核”:堅持黨建引領。全區13個街道120個社區共建立600個網格黨支部,打造“紅色聯盟”,做強區域化大黨建。

“雙鏈”:堅持創新鏈驅動,強化科技賦能,打造“智慧社區”及“五個一”網格化信息系統﹔堅持人才鏈驅動,打造專業網格員隊伍,全區990個綜合網格配備120名網格長、990名專職網格員、1940名兼職網格員。

“三全”:推進全網格治理、構建全周期體系、加強全維度協同。

推進全網格治理方面,鼓樓依托網格化綜合指揮平台,對接水務、燃氣等23個專業系統以及公安、民政等14個部門數據。疫情期間全區網格員走訪群眾62.7萬戶435.7萬人次,摸排疫區返回人員9.6萬人次,為居家隔離者提供服務10.9萬次,發現疫情防控線索6697條。

構建全周期體系方面,成立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形成源頭發現、採集建檔、分流交辦、檢查督促、結果反饋工作閉環。

加強全維度協同方面,完善共建共治、民主協商機制,探索“線上+線下”“智能+智庫”模式,僅在寧海路街道,省市區機關及各類社會志願者參與常態化疫情防控1000余人,形成多元“參與式”社會治理格局。

加裝“最強大腦” 讓治理變得更加智慧

“我離大門3米遠,智能門禁系統就能認出我,提前開門,太方便了。”鼓樓區中央門街道新門口18號小區居民范新華說,沒想到,自己居住的老舊小區也能擁有“人臉識別”這樣的“高科技”設施。

社區負責人說,系統還可以看到小區開門數據。一定時間內,沒有進出記錄的獨居老人,系統提醒網格員報警﹔對出租戶按租房合約設定進出權限等,用智能方式實現長效管控。

在鼓樓區網格化綜合指揮大廳內,有著網格化管理的“最強大腦”,工作人員正注視著這個智慧平台的信息反饋。

記者在採訪時看到,平台大屏顯示,鳳凰二村社區網格員反映,有居民將家中廢棄沙發隨意丟在樓下,堵塞了消防通道。網格員迅速處理,清除障礙,並通過手機小程序上報相關情況,在智慧大屏上可以跟蹤全過程。

工作人員說:“這裡搭建了區、街道兩級綜合指揮平台,建立了市、區、街道、社區、網格五級聯動調度體系。”智慧化手段讓鼓樓的高效基層治理,幫助“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模式進一步完善。

鼓樓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智慧網格管理平台的建設與充分利用,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智治”新工具,成效顯著。“智治”是鼓樓“五治融合”管理新路徑(政治統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之一。下一步,全區深化“五治融合”,形成“一街一品”的基層治理創新矩陣,讓生活在鼓樓的居民百姓更幸福。

打造服務品牌 讓治理緊貼居民心坎

熱河南路街道小桃園社區,因毗鄰美麗的小桃園景區而得名。社區融入節慶、攝影和健康等文化因素,塑造特色“桃源文化”。塑造“桃源文化”屬於小桃園社區“四融”工作法(服務融心、文化融情、協商融合、共建融力)中的一項。通過打造“四融”品牌,社區進一步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激發居民自治活力。

在江東街道睿城社區,轄區內全職媽媽多,在社區的幫助下,成立了“全職媽媽俱樂部”。全職媽媽劉霞,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証書,她用特長為社區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務﹔“袋鼠麻麻”電商平台進駐睿城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主要負責人曹老師也是一位全職媽媽……“俱樂部”品牌,吸引了轄區居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服務社會。社區負責人說,居民真正把社區當成自己的“家”,才能有效促進社區發展。

協調糾紛、化解矛盾,也是社區治理中的關鍵一環。鼓樓區有自己的創新品牌——“辛果工作室”。

工作室由鼓樓區法院與區婦聯攜手打造,前身是“辛果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室”,為了紀念“最美人民調解員”黃辛果而創立。

工作室探索出“1+N”工作機制,“1”是指由少年家事庭的1名員額法官、2名法官助理以及2名人民調解員組成專業團隊﹔“N”是指參與家事糾紛委托調解的N個組織,如專業律師、心理咨詢師等。在調解案件中,引入更多調解力量、專業人士,有效化解了婚姻家事及關聯糾紛。

探索評價機制 把治理交給群眾檢驗

2019年,鼓樓區獲批國家民政部“以居民滿意度為導向的街道考評機制”主題實驗。實驗開展至今,按照民政部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工作的總體要求,結合全區街道體制改革,聚焦“居民滿意”主題、“群眾關切”熱點等,鼓樓區開啟創新探索之旅,推出一批原創性舉措。

在街道層面,制定《鼓樓區街道工作居民滿意度調查指導手冊》,強化居民在基層管理服務中考評主體地位,構建“問題-反饋-解決-提升”的工作閉環。

在社區層面,完善星級文明和諧社區評價體系,建立“電話調查+在線測評+微信互動”的常態化社區工作評價機制。去年,全區成功創建五星級社區14個、四星級社區58個、三星級社區48個,社區服務和生活環境改善效果明顯。

在社工層面,通過技術手段對社工常態化走訪情況進行實時登記、實時測評、實時反饋,推進網格常態化、精細化管理的落實。發揮“全科社工”、社區“帶頭人”引領作用,強化社工人才隊伍。

“主題實驗”開展至今成效顯著。今年以來,結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鼓樓區創新開發“定向抽樣+在線隨機”相結合的調研方式,除開展各街道定向抽取樣本之外,還通過“鼓樓微訊”公眾號發布線上隨機問卷調查,使調查過程更科學,調查結果更客觀。共回收定向樣本問卷3721份,線上隨機問卷17255份,平均滿意度為95.02分。

員額法官:用“五心”化解矛盾

林冬華法官是鼓樓法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審判庭、辛果工作室團隊的員額法官。溫文爾雅的她,說話柔聲細語,卻是調解家庭糾紛、處理夫妻矛盾的專家。一年來,她指導“辛果工作室”調解員審結案件、自行辦理案件達600多件。

遵循“五心工作法”原則,她用熱心對待每一個訴訟群眾、用愛心關懷困難群體、用真心融化情感堅冰、用耐心探求事實真相、用恆心構建社會和諧,幫助訴訟群眾重建幸福生活。

前不久,林冬華在辦理一起房產繼承案件中,遇到被告人拒不簽收法律文書、拒不出庭應訴的情況。

“她家庭困難、身體不好,可以理解,我們需要多點耐心,解開她的‘心結’”。”林冬華說,在后來的一周時間內,她經常打電話聯系對方開導她﹔周末放棄陪伴家人的時間,登門拜訪,聊家常,也向對方普及法律知識。她充分發揮女性法官感情細膩的優勢,把愛心延伸到案外,努力多一點傾聽、多一點了解,讓“冰冷”的法律有了情感的“溫度”。

后來庭審中,她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考慮和照顧被告人的家庭困難,並征得原告諒解,使得一起久拖不決的疑難案件得到穩妥解決。

林冬華在工作上也充滿了韌性。一位畫家過世,兩任妻子爭奪財產繼承權。原被告對字畫創作時間爭議較大。她多次親赴上海,向書畫家生前工作人員請教,耐心探求事實真相,判決結果出來,雙方無異議。

“我相信我的工作態度,就是對兒子最好的言傳身教。”她笑著說,前不久她生日,上高三的兒子,特意早起為她下了長壽面,著實給了她一份驚喜。

社區書記:全心全意為民解憂

在小桃園社區同事的眼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程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漢子”。

7月17日晚11時47分,剛剛躺下的陳程,被電話鈴聲驚醒。“熱河南路5號開始積水,書記,快幫我們想想辦法!”居民緊急求助,陳程立馬趕到現場。

雨越下越大,一樓居民夜不能寐,包括一對80多歲的空巢夫妻。陳程與街道防汛辦、城管中隊不停溝通,在沒過膝蓋的污水裡,艱難前行,提醒居民注意用電安全,及時幫助老人。等她處理完回到家中,已是凌晨4點。

為了當好社區這個“家”,陳程把每月11日定為小桃園的“協商日”,每個月的這天,社區的居民們都會聚集在一起,大家說、大家想、大家辦、大家評,通過社區協商,轄區弱勢群體幫扶有了切實可行的方案,3處沒有路燈的老舊小區安裝上了太陽能路燈,姜家園60號的居民很快就能乘坐上新安裝的電梯,社區獨居、空巢老人吃飯不再發愁……

除了自己“干”外,陳程還特別擅於“借力”,她經常奔走於轄區內外多家單位,通過“區域化黨建”聚智聚力。在“小桃園共駐共建”微信群裡,陳程經常發布各類活動,共建單位踴躍報名。南京開林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幫助居民修剪小區樹木﹔南京國稅、中國船級社江蘇分社參與“清潔家園”志願服務活動;多家單位參與“跳蚤市場”鄰裡節……

不論暴雨、酷暑還是大雪,隻要居民有困難,陳程隨時出發。翻開她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居民的大小事情,每家每戶的情況被她記在本上,更時刻裝在心裡。

本組撰稿 吳茜茜 袁冶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