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門:暖心救助讓他們成“新市民”

2020年12月13日08:0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暖心救助讓他們成“新市民”

出生:1951年1月1日﹔住址:海門街道新海路538號……冬雨淅瀝,南通市海門區救助管理站的空調房間暖意十足,滿頭白發的海福玉拿著一張嶄新的身份証反復端詳——在這座城市滯留6年多的她,正式成為一名“新海門人”。

2014年,海福玉在路邊乞討,被海門救助站工作人員發現。“老人剛來時,衣衫襤褸、面黃肌瘦,因為有智力缺陷,說不出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家在哪裡。”海門區社會福利院院長蔡銀燕告訴記者,“我們為她取名海福玉,‘海’和‘福’取自海門福利院。年齡無從考証,我們就根據她的體貌特征,估計了出生日期。”

與海福玉一起成為“新海門人”、落戶海門區社會福利院集體戶的,還有33名流浪乞討人員。“決勝全面小康,流浪者不能成為被遺忘的人。”海門區民政局局長江華介紹,2017年海門投入1000萬元高標准建設救助管理站,活動室、餐廳、浴室、觀察室等設施一應俱全,即便是肢體殘疾、身患疾病的流浪者,也能得到專業照料。在悉心照顧流浪者的同時,救助站千方百計幫助他們尋找親人,去年以來已先后將11人送回了家,還有34人因缺少有效線索,一直沒能踏上歸途。

為多方尋親未果、長期滯留的流浪者申請落戶,將給他們提供更持續、更全面的兜底保障。流浪者不但能獲得每月1945元的城市三無特困人員供養,還可參加居民醫保,生病就醫享受市民待遇。

“落戶安置是關愛流浪者的重要一步,但還不是最后一步。”江華說,“海門救助站落實專人幫助流浪者尋親,流浪者口中透露的任何一點關於故鄉的零星信息,大家都會不厭其煩地比對核實。我們將進一步拓展尋親渠道,通過人臉識別、DNA比對、頭條尋人、快手抖音直播等多種方式,盡最大努力幫他們踏上回家的路。” 本報記者 徐 超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