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樓:創新賦能,鍛造新時代“鼓樓之治”

2020年12月14日08:3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創新賦能,鍛造新時代“鼓樓之治”

在鼓樓區挹江門街道龍池庵小區的小廣場,一處名為“挹事亭”的小亭子近來人氣興旺。茶余飯后,它是居民聊天的好去處。矛盾問題一出現,它化身“議事堂”,左鄰右舍齊坐下,七嘴八舌“好商量”。

小小“挹事亭”,折射鼓樓區基層治理從“面子”到“裡子”的全方位創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社區議事園制度,到2011年的“扁平化”模式,從2012年的《鼓樓模式》,到2015年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再到去年挂牌“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創新,一直是鼓樓基層治理的主旋律。

作為全國“試驗區”,中心城區鼓樓將拿出一批怎樣的經驗樣本,開創社會治理的新局面?

有一說一,協商議事“有品牌”

“我家老房子出過新,破窗戶沒有及時更換,一刮風就咣咣響,怎麼辦?”12月8日下午,家住熱河南路11幢的吳金妹剛走進小桃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不停訴苦。

接待她的是社區“有一說一”工作室輪值主任王德富。他把情況一一記在本子上,表示將向社區反映。吳金妹心裡有了底,“以往每次有事我都找社區,相信這次也一定能解決好!”

近年來,利益主體多元化正對基層治理提出新挑戰。鼓樓區推進以內容豐富化、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程序規范化、成果效能化、工作經常化的“六化”協商模式,基層治理新動能正充分釋放。

小桃園社區有常住人口2578戶,居民結構呈混合型,老舊小區和高檔商品房一街之隔,隨之帶來多元的訴求。“居民求助無門,往往帶著五花八門的問題涌向社區,社工應接不暇,需要搭建專門收集、整理訴求的渠道,簡單的問題現場解決,復雜的難題盡快協商解決。”社區書記陳程說。

2016年,社區探索建立“有一說一”工作室,在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入口處設立服務台,從各黨支部選出素質高、群眾威望好的黨員擔任輪值主任,周一至周五接待居民,並組建“協商理事會”,把每月11日定為“協商日”,召集黨員代表、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駐區單位代表等多方力量,每次圍繞一件事,商討對策。

陳程一口氣拿出三大本會議記錄,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每次議事的過程。地面破損、雨天積水、化糞池不通、停車泊位不夠、外車隨意進出……一大批“關鍵小事”通過黨員輪值和協商議事得到解決,輪值主任也擴大到28人。採訪當天,姜家園48-50幢和52-54幢之間,兩名工人正在修復路坡。“私家車把路給軋壞了,不久前居民向我反映,今天就能修好。”王德富自豪地說。

從工人新村社區的“社區理事制”,到雲谷山庄社區的“互聯網+協商”、三步兩橋社區的“協商邀約制”,如今鼓樓區基層協商治理多點開花,“區域有特色、街街有品牌,社社有亮點”。“一個個協商議事平台,化身社情民意的‘收發室’、化解矛盾的‘潤滑劑’、疏解情緒的‘減壓閥’,推動基層治理打開新局面。”鼓樓區民政局副局長李文說。

關口前移,家長裡短“不上庭”

12月9日下午,位於鼓樓區人民法院二樓的辛果工作室傳來歡聲笑語,家住金陵村的84歲張奶奶和兒子兒媳就買房一事達成協議,雙方各出一部分錢,買一套新的電梯房給張奶奶住。張奶奶心滿意足地撤訴,一家人重歸於好,在法院拍下一張久違的全家福。

說了兩個多小時沒住嘴的調解員金璞華同樣開心:“一家人不必鬧上法庭,家庭關系也能慢慢修復,皆大歡喜,這是我們的初衷。”

作為南京市最繁忙的法院之一,鼓樓區人民法院每年要處理2萬多件案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家事案件。“家事案件一是難判,誰對誰錯、誰多誰少厘不清,二是就算判了,賠償完了又如何?家庭關系已經很難回到從前,得不償失。”曾做過6年陪審員的金璞華見過無數家庭對簿公堂,深有感觸。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不讓家事上法庭,意味著要將解決問題的關口前移,遇到訴訟先走調解路徑。”2018年,鼓樓區人民法院與鼓樓區婦聯合作共建辛果工作室,以“最美人民調解員”黃辛果的名字命名。工作室入口處,由“和睦”“包容”“安康”等詞匯拼成的“家”字格外醒目。

金璞華考過二級心理咨詢師,有過陪審經驗,退休后的她閑不住,成為工作室的一名調解員,光是今年,她就已經調解成功了105件糾紛。除了自身能力強,其背后還有“1+N”的支撐。“1”指由1名員額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人民調解員組成一支“主力軍”,負責調處家事糾紛﹔“N”包括社區志願者、街道網格員、專業律師、高校教師、心理咨詢師、“寧姐工作站”等多個“方面軍”。

其中,員額法官負責對調解員進行法律法規及辦案規則的指導培訓,對法律文書進行把關,保証調解工作在法治軌道中前行。“樓上的法院開案件討論會,我們隨時上去旁聽,學習他們的辦案經驗。”金璞華說。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從調解到訴訟的流程再造,入院申訴的家事案件先轉入辛果工作室,調解不了的再轉訴訟程序。”鼓樓區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審判庭庭長楊向濤說。僅今年,辛果工作室目前就已成功化解家事糾紛案件365件,佔全院已結家事案件數的34%。

黨建引領,紅色磁場“聚合力”

“背靠省級機關這棵‘大樹’,我們的基層工作真是‘好乘涼’,越是關鍵時刻越能吹來‘春風’。”疫情期間,記者前往寧海路街道採訪,北京西路社區書記王廣琴的一番話發自肺腑。

在上半年社區防控人手不足的緊急關頭,來自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省政協、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等80余家共建單位的黨員們主動到社區報到,解了燃眉之急。

社區一線“吹哨”,省級機關“報到”,這樣的場景在寧海路街道屢見不鮮。緊扣“駐區單位多,退休職工多,黨員居民多”的基本盤,街道向“優勢資源”要“治理效益”,以“紅色磁場”集聚多方力量。去年,街道把“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作為年度黨建項目,由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牽頭,把轄區內的社區黨建聯盟、駐區單位黨組織、職能科室和居民黨員、志願者吸納進來,建立多個實體型在職黨員志願網格化服務組織。

目前,該共同體已包含機關、國企、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200余家,提供五大類、十六小類、近百種共建服務,一套“頤和旗幟”黨員志願服務體系就有32家共建單位和1036位黨員及群眾志願者參與。

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光要背靠機關“大樹”,還要激活自家院子裡的“紅色因子”。三步兩橋7號院是沒有物業管理的敞開式院落,居民但凡家裡有自行車的幾乎都被偷過,路上垃圾遍地。

2013年,小區成立居民自管委員會,選出7位樓棟長,其中5位是黨員。沒有停車線,大家買來油漆自己畫。院子一到晚上黑燈瞎火,大家湊錢找人裝上路燈。目前,從寧海路街道各小區涌現出558名樓棟長,自願管起了580棟無物管小區樓棟,其中黨員有320名,佔比超一半。

疫情期間,鼓樓區探索“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社會治理新路徑,圍繞“一核引領、雙鏈驅動、三全保障”,為奪取“雙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鼓樓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要總結用好防疫期間共建共治共享的經驗成果,探索基層治理更優路徑,不斷提升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