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聚力環境美 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

2020年12月17日07:0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聚力環境美,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

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蘇作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取得了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突出成績,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鮮明底色。

五年發展路,步步綠意行。全省上下把“環境美”作為矢志前行的核心追求,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高質量發展戰略之中,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江蘇大地正奮力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

“魚米之鄉”,天更藍水更清

作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資源最少、人均環境容量最小的省,“重化圍江”、霧霾罩城、臭水繞城一度讓“魚米之鄉”江蘇蒙塵,生態環境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

讓“水韻江蘇”詩意再現!省委省政府保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年年謀劃,層層推進,高度自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6年底,啟動“263”專項行動﹔2017年,提出包括“生態環境高質量”在內的“六個高質量”發展目標﹔2018年,建立“1+3+7”攻堅作戰體系﹔今年8月,出台《關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

“十三五”以來,江蘇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主陣地,全面向污染宣戰,解決了一批影響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好轉。

數據作証:2019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71.4%,PM2.5年均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國省考斷面和主要入江支流首次全部消除劣Ⅴ類,太湖15條主要入湖河流首次全部達到Ⅲ類,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大幅提升41.2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全省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改善勢頭,達到“十三五”以來同期最好水平。

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李文青介紹,為了讓天更藍,“十三五”以來我省著力優化結構,完成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同時大力推動重點行業減煤,擴大超低排放改造范圍到所有燃煤機組,基本完成燃煤鍋爐淘汰整治。

江蘇是全國水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水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可喜的是,“十三五”以來,我省國考斷面水質呈現明顯好轉趨勢,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逐年顯著增加,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面消除,斷面主要污染指標濃度全面下降。

秦淮河是貫穿南京城區的骨干河流,由於城區人口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導致秦淮新河和外秦淮河的節制閘、鐵心橋和七橋瓮等“水十條”考核斷面水質波動較大。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張加雪說,2015年至今,管理處下轄的武定門閘開機2100天,秦淮新河抽水站開機超900天,抽引江水近25億立方米,超過400個玄武湖蓄水量,相當於兩天注入一個玄武湖。“監測數據表明,秦淮新河、七橋瓮2個國考斷面和以三汊河河口閘為代表的省考斷面水質持續達標。”

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潘羽忠表示,我省一方面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一方面加強重要水體保護。長江干流江蘇段10個斷面均為Ⅱ類,41條主要入江支流的45個斷面優Ⅲ比例91.1%﹔強化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太湖湖體水質從2007年的Ⅴ類改善為Ⅳ類,連續12年實現“兩個確保”目標。

治理修復扎實推進,

調“輕”產業調“優”生態

“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共有岸線14公裡,江邊一度密布著碼頭和工廠。”狼山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介紹,2016年底以來,南通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幾年間,騰出修復岸線5.5公裡,建成軍山綠野、龍爪岩濱江風光帶等一批生態景觀,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裡,將五山及沿江地區打造成“城市客廳”。

五年來,江蘇始終堅持把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徐州賈汪採煤塌陷區的轉型實踐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夸贊,“賈汪真旺”成為新時代賈汪的鮮明標識﹔揚州在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沿線1公裡范圍內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確保“一江清水向北送”﹔鎮江徹底整改江豚自然保護區7000多畝江灘濕地非法侵佔問題,再現美麗自然的風貌。

治理修復扎實推進的同時,我省著力調“輕”產業結構、調“優”生態布局。

常州濱江化工園區內,有一棟黃白相間的辦公樓,這裡原是當地化工企業常隆化工的行政樓,現在則變身為常州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常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北區委書記周斌介紹,2016年以來,濱江化工園區累計關停化工企業77家。在加快落后產能騰退的同時,一批高質量項目正在落地。目前,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佔比高達80.6%,位列全省第一。

常州“砸籠換綠”的實踐,正是江蘇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破釜沉舟、轉型重生的,還有沿江大型鋼鐵廠。2018年11月,寶武鋼鐵集團與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簽約,爭取用10年時間,將鋼鐵冶煉產能逐步由南京遷至鹽城﹔2020年1月,中天鋼鐵集團與南通海門簽署商務協議,將鋼鐵產能從常州轉移到通州灣海門港片區,並同步升級為中天綠色精品鋼……沿江大型鋼鐵廠易地搬遷,標志著江蘇統籌推進沿江地區重化產業戰略性轉移和沿海地區產業戰略性布局取得實質突破。

五年來,全省關停退出鋼鐵產能1931萬噸、水泥產能1155萬噸,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從2017年初的54個、6800多家分別壓減到目前的40個、3400家,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減少到255家。與此同時,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成長,“十三五”以來,我省節能環保集群規模以年均8%以上速度增長,總量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00億元,是國內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品種最多、成套率最高的省份。

以勇於探路的擔當,

推進“生態治理”新探索

鳶尾搖曳,白鷺低飛……在泰興經濟開發區,80畝濕地風景如畫。這是泰興打造的一處生態安全緩沖區,位於一座污水處理廠的隔壁。

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我省的政策創新,是我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縮影。2019年3月,在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的親自謀劃推動下,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署《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江蘇成為全國唯一的試點省。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五年來,江蘇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上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充分體現了勇於探路的責任擔當。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江蘇通過完善立法、嚴格執法,編織“最嚴”監管網。

以最嚴法治護航生態。2018年12月,全國首例政府訴企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在江蘇宣判﹔2019年初,我省新設9家環境資源法庭,開全國之先河……截至目前,我省已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202件、賠償金總額5.5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編制最嚴監管網,率先出爐《江蘇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增設“生態審計”﹔去年2月,省紀委監委推動建設全國首個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台,壓緊壓實地方和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累計辦結問題線索18.6萬件。

在依法依規監管的同時,我省相關部門抓服務促發展同樣有力有效,形成激勵約束並重的體制機制。

設立全省“企業環保接待日”,累計幫助1580家企業解決1728項治污難題﹔開展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推出16項舉措,加快推動產業園區綠色發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開展“綠島”建設試點,幫助中小企業降低治污成本,今年創新推進106個“綠島”,惠及3萬多家中小企業﹔建立“金環對話”機制,在全國率先推出“環保貸”業務,累計貸款金額128.37億元。

一系列生動實踐,讓環境保護的成效不斷顯現: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5個、國家生態市縣63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2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16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十三五’以來,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堅決向污染宣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雙贏’。”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周富章表示,“‘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系統將以美麗江蘇建設為抓手,扎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力爭到2025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爭創美麗中國建設的示范省份。”(許海燕 吳 瓊)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