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晚,網傳拼多多公司一名1998年出生的員工凌晨加班回家途中猝死,隨后相關輿情不斷發酵。人民眾雲平台監測顯示,自1月3日晚間至5日,相關輿情信息始終保持了較高的熱度,並屢次出現輿情波峰。從傳播渠道上來看,微博平台上的相關輿情信息超過了8成,成為了此次事件中最主要的傳播渠道。
圖:拼多多員工加班猝死事件熱度趨勢(圖片來源:人民眾雲)
圖:拼多多員工加班猝死事件傳播渠道(圖片來源:人民眾雲)
微博數據顯示,此次事件衍生出了#如何看待互聯網加班文化# #拿命換錢是當今職場常態嗎#等多個熱門子話題。而#央視評不能讓奮斗變了味#這一話題目前的閱讀量更是已超過4.7億,@央視新聞發布的評論微博也獲得了63萬點贊與1.5萬轉發。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實際上就在2020年12月3日與9日,也有兩名互聯網公司員工猝死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雖然“加班文化”“996工作制”乃至“過勞死”等話題的相關輿情屢次出現,但為何幾乎每次都能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這背后反應出了輿論場的哪些變化?
價值觀轉變:人們為什麼不想加班?
針對事件引起的爭議,輿論除了關注事件進展,更關注此現象背后的成因。媒體聚焦互聯網企業發展模式與競爭壓力。“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號發文指出,近年來傳統的互聯網巨頭正面臨增長瓶頸,后來者試圖彎道超車,互聯網公司之所以盛行“996”,主要源於行業競爭壓力。“21世紀經濟報道”官方微信公號則認為,“加班文化”是一個發展代差現象,互聯網企業仍然沒有進入到技術比拼的階段,依然在依賴人海戰術。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對梨視頻表示,“加班常態化”和整個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伴隨著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競爭性文化就會慢慢涌現。同時,員工的內生動力是為了讓自己在城市裡安定下來。
而互聯網上對於加班的不滿情緒,反映出了社會發展帶來了勞動者價值觀的轉變。《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表微博評論稱,在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城市中產階層后,“加班是光榮”的價值取向正在民間悄然嬗變,人們對休息權的重視逐漸強化。對“996”網上聲討其實是這種轉變的清晰信號。
網民對加班的討論集中於“工作安排”與“企業文化”兩方面:有網民反映加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任務安排欠妥、工作效率低下、團隊人手不足等實際問題﹔還有網民反映,加班已形成一種“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導致自己“不得不加班”。在微博平台,網民積極參與@央視新聞發起的投票——不少網民持“少加點班少開點會,提高效率最重要”的觀點。在參與@成都商報“你平常會加班嗎”投票的9.2萬人中,5.1萬人表示“日常加班,也沒辦法”。
圖:@央視新聞發起的投票結果(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圖:@成都商報發起的投票結果(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勞動保障:如何讓奮斗不變味?
@央視新聞評論稱:“我們都知道,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但奮斗不隻靠激情,也要講效率,切不能演變成“拿命換錢”。讓員工少熬夜、不透支,用人單位嚴格規范勞動保障、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保護好奮斗者同樣重要。”
然而,評論中有許多網民關注到加班工資等合法權益如何保障、出現“過勞死”如何界定責任等多種現實問題。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嚴格來說“過勞死”不是法律或醫學概念,目前將“過勞死”納入工傷范圍還不具備條件。“三聯生活周刊”微信號也分析稱,監管部門的罰款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違法成本過低,也基本沒有互聯網公司因為超時加班被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和罰款。那麼,如何才能讓奮斗不變味?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強制加班”不等於“艱苦奮斗”。《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不能把“強制加班”和“艱苦奮斗”畫上等號。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經驗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是讓員工加班時間越長越好。如果將員工加班與為企業奮斗強行聯系起來,而對犧牲的勞動者權益視而不見,不僅容易在員工內部滋生“磨洋工”心理,打消奮斗積極性,也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應積極參與健康企業建設。 @中國家庭報指出,企業不僅有建立合理工作制的義務,還應積極參與健康企業建設,滿足企業員工的健康需求,實現企業建設與人的健康協調發展。我國在2019年就制定了《健康企業建設規范(試行)》,從健康企業管理制度、建設健康環境、提供健康管理與服務、營造健康文化等四個方面促進企業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為工作強度高的企業,應建立完善與勞動者健康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開展各類健康教育活動,積極提升員工健康素養。
《勞動法》得長牙齒。 @俠客島發文指出,那些時刻讓員工“996”的企業,表面看是提倡“奮斗”,實質是對勞動者權益的漠視,把勞動者異化成無休無止的機器。在新的發展階段,純靠勞動力等要素玩命投入已不可持續。大家願意為更美好的生活而奮斗,但奮斗不意味著犧牲勞動權益,更不意味著犧牲個人健康。
保障勞動者權益,關鍵看落實。《新華每日電訊》刊文稱,面對“996”這種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勞動者要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但問題的復雜性在於,對於大多數員工來說,很多時候並非不想維權,而是不敢維權。各地相關部門應當整合力量、加強監管,完善投訴機制,嚴格打擊被迫“996”的不合法行為,讓員工實實在在享受政策紅利,敢於維護自身權益。
輿情點評:年輕人的職場艱辛不是兩三個數字可概括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輿情分析師蘆珊認為:曾喊出“硬核奮斗模式”的拼多多因女員工猝死頻頻登上熱搜的背后,則是公眾對於“加班文化”“互聯網工作模式”以及職業價值觀等方面的討論。拼多多“手滑”的“用命換錢”則推波助瀾,讓輿情不斷升溫,而這也成為全民熱議當下職場態度、現象的“驅動力”。
縱觀輿情的發生到發酵,衍生出年輕人緣何拼命、互聯網企業激烈競爭、資本惹的禍、職場價值取向、追求效率等話題,輿論關注點也從事件本身擴展到年輕人職業態度及生活環境的層面。輿論場中,每每出現“996”“007”“5+2”“白+黑”的相關議題都難免引起熱烈的討論與爭議,員工的拼博奮斗實屬不易,豈是這兩、三個簡單的數字、文字可以概括出來的艱辛?
當“頻繁加班”在互聯網企業形成文化時,公眾對於職場價值觀的討論正在印証著自我合法權益保護意識的覺醒以及理性價值觀的回歸,也為中國經濟社會與企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考驗——在流量、人員的紅利衰減的階段,提高勞動效率與開拓創新成為更重要的破題思路,而不要緊盯著“員工的時間”。
早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說過“年輕人要少熬夜”,感動無數網友。當下,年輕人的訴求也是多元化的,在努力工作與享受生活之間尋求平衡。這並非是年輕人不願努力,不肯付出,反而是其職場價值觀與生活哲學的理性表現,畢竟,不能讓“愛拼才會贏”變成“拼死才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