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走進沭陽縣李恆鎮徐廟社區,隻見一幢幢漂亮的新房錯落有致,350戶村民正陸續搬新家。“有電梯、採光好、面積大,左盼右盼,終於可以搬進來過年了!”社區居民徐守友欣喜地說。
在小區周圍,鎮裡按照“出門有公園、步行能上班”的新生活模式,投入480萬元規劃建設了面積83畝的徐廟水系公園﹔建有幾家重點工業企業,方便搬遷農戶就近就業﹔還將投入350萬元,打造景觀河帶、景觀綠化並進行道路提檔升級等。“這兩年,鎮裡在村組道路亮化、綠化、硬化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已達1000萬元,這都建立在鎮經濟壯大的基礎上。”李恆鎮黨委書記梁洪衛說,全鎮新上馬16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帶來上千個就業崗位,工業開票額從2017年的2.79億元跳躍式增長到去年的32.66億元。“這些項目不僅帶動就業能力強,而且質態都不錯。”
如今在沭陽,“高、精、尖”項目落戶鄉鎮已不是啥稀罕事。在位於賢官鎮的亞森同匯實業有限公司,6萬多平方米的車間裡隻有6名技術人員在智控中心遠程操控。“所有設備都是行業內頂尖的,我們努力打造最優秀團隊、制造最優質產品。”公司負責人孫強介紹說,項目全面投產后,年可實現產值15億元、納稅6000萬元。
正是這樣一批高質態項目,撐起了沭陽鄉鎮工業發展高速度。資料顯示,去年全縣鄉鎮工業企業實現開票銷售440多億元,佔據了全縣工業經濟的近“半壁江山”,其中開票銷售超5億元的有24家、超10億元的有12家。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分析認為,鄉村振興關鍵在於產業興旺,其中鄉鎮工業起著重要支撐作用,鄉鎮工業發展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農村藍圖便可早日變為現實。
紅牆白瓦、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這是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仲樓特色田園鄉村呈現的美景。今年55歲的村民蔡子亮在外打了半輩子的工,今年1月初回來后,每天總要到村裡轉轉。看著美麗的村庄環境,他心情愉悅,“我打工走南闖北跑了不少地方,新農村建得有咱村這樣漂亮的,還真不多!”
“新樓峰起,宛若城郭,設施齊備,園圃雅秀……”這是青伊湖鎮后鄉社區清香苑小區的建區題記。社區書記張虎介紹說,全社區共有勞動力1600人,基本都在當地企業務工,外出的隻有36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萬元。小區一期374套房已交付,二期368套今年年中可交付。政府還投入千萬元配套“五通八有十到位”設施,並在小區旁建了健身公園、迎曦公園等。“村內已形成‘醫、學、住、行、娛’一體化居住生活圈,全村692戶村民今年都能過上城裡人生活!”
“三年全縣改善4.3萬戶農房任務順利完成,在全市財政投入最多、建設體量最大、搬遷農戶最多。”沭陽縣縣長彭偉說,“無工不強”,隻有鎮村工業發展了,“三農”發展才有強支撐,鄉村才能更加煥發生機活力、實現繁榮興盛。
桑墟鎮的榆葉梅產業2019年底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在該鎮榆葉梅協會會長徐高貴看來,這個“地理標志”是“政府幫出來的”。桑墟鎮黨委書記徐旭告訴記者,鎮裡工業實力在全縣位於前列,考慮到榆葉梅在當地有著很好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前景,於是從“工業反哺農業、夯實農業產業根基”出發,下力氣為榆葉梅產業發展提品質、塑品牌、拓市場,將榆葉梅變成真正的“富民梅”。不到兩年時間,榆葉梅產業成為桑墟鎮高效農業支柱產業,種植面積從4000畝增至現在的2萬多畝,有種植戶4000余戶、經紀人180多人,全鎮榆葉梅產業年產值達4億元。
這幾年在沭陽,“高墟大米”“沭陽地柏”“沭陽月季”“潼陽西瓜”等農產品也都榮獲國家級認証,顏集鎮、耿圩鎮、隴集鎮分別獲得“電商小鎮”“多肉小鎮”“多彩小鎮”等稱號。另有3鎮1村分別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億元村。鄉村旅游打造初具雛形,韓山風景區、蘇北最大油菜花海成為旅游打卡地,胡家花園創成3A級風景區。(徐明澤 孫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