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之鄉探小康】

江蘇濱海正紅鎮:棵棵杞柳變“金條”

朱達

2021年03月03日15:06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回眸建黨百年,江蘇是一片紅色熱土,也是一片發展熱土。值此“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之際,今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我們循跡探尋一些江蘇籍革命英烈的家鄉,實地探訪當地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果,以此致敬先驅、告慰英烈。

當地展示的柳編產品。人民網 朱達攝

春風浮動,杞柳泛青。“柳編水鄉”江蘇省濱海縣正紅鎮迎來了一年春意萌動的時節。

“柳條長成后經過處理,可以編成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具。對我們來講,柳條可不就是致富的‘金條’嗎?”在杞柳種植專業村小尖村,60歲的村民閔思前剛剛收到一筆公司發的3000元柳編產品銷售收入,喜不自禁。過去10個月,他在江蘇金絲柳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擔任編織組組長,已經獲得近5萬元收入。

正紅鎮,因五卅運動先驅顧正紅得名,這裡正是烈士的家鄉。1921年,一場洪水席卷顧正紅貧苦的農家,16歲的他隨家人流落到上海。當時國家積貧積弱,工人受到殘酷剝削。1925年2月,上海日商紗廠工人先后舉行罷工,顧正紅積極投身罷工運動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5月,年僅20歲的顧正紅在帶領紗廠工人罷工時被日商殺害,他的犧牲引發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顧正紅故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泥牆草屋農舍,烈士用過的磨、刀架、水缸等農具尚在。多年來,當地黨委政府對故居精心保護修繕,還創辦多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學校,引導社會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正紅鎮黨委副書記李瑛表示:“顧正紅烈士為民謀福祉、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情懷,是我們倡導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奔小康的不竭動力。”

早在顧正紅生活的年代,當地已經開始種植杞柳,柳編亦世代相傳成了人們的一項傳統手藝。自2016年以來,正紅鎮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提出做深做美杞柳產業,以創建草柳編特色小鎮為目標,著手建立柳樹長廊和柳文化主題公園,嘗試開發柳編風情街,並計劃依托顧正紅故居打造紅色文化產業和紅色旅游業,形成一、二、三產聯動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據了解,正紅鎮現已拓展杞柳生產基地1500畝,成立3家草柳藤編企業,2家合作社,發展1100多戶草柳編織戶,覆蓋了全鎮18個村。當地還啟用了6000平米的電商服務中心,使產品入駐各大電商平台,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能為烈士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是我們的榮耀。”江蘇金絲柳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去年剛成立,總經理尹建勛說,公司進駐鎮草柳編產業園后,他們從鎮上聘請了一批編織技藝較高的村民成立園區編織組,帶動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政府重視打造這個產業,我們對企業發展有信心,今年公司總產值預計可達1250萬元。”尹建勛說。

用“一經一緯”闖出小康之路,用“一枝一條”織出幸福生活。杞柳產業,讓這裡的人們實現了家門口的創業就業,也將激發這片土地上蘊藏的新時代活力。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