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區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走訪革命老人和其他知情者等方式,調查了解本地革命斗爭的歷史故事和遺址遺跡等。王菁攝
人民網宿遷3月26日電 “為了組建紅軍武裝,縣委決定於1930年6月中旬發動馬園起義。結果內應被害,起義未能成功。展櫃中是起義時使用的武器、馬燈……”近日,江蘇宿遷市宿豫區紅十五軍第三師紀念園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學習。同樣,在宿豫區的宿北大戰遺址公園,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參觀學習人員。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宿北大戰遺址公園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網紅’打卡地,現在來宿北大戰遺址公園尋訪紅色足跡的機關黨員干部絡繹不絕。近期我一天要接待4、5場來訪。”宿北大戰遺址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郭士洲介紹,為配合走訪工作,管理處將在做好遺址公園參觀接待工作的同時,繼續做好尋訪紅色足跡、紅色物件等工作,深入挖掘豐富史實史料,傳承好紅色基因、凝聚發展正能量。
作為宿北大戰戰略要地,宿豫擁有著豐厚的“紅色家底”,這些紅色資源也成為該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今年以來,宿豫區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契機,開展“尋訪百個紅色基因”主題活動,為黨史學習教育加薪助燃。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征集,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主動挖掘探尋本鄉本土的紅色資源,通過走訪革命老人和其他知情者等方式,調查了解本地革命斗爭的歷史故事和遺址遺跡等,在親歷探尋中回顧紅色歲月,賡續紅色基因。
自活動開展以來,宿豫區的黨員干部以支部為單位,紛紛踏上“尋訪”之旅。他們有的走進本單位老黨員家中傾聽紅色故事,有的深入村居(社區)拜訪老黨員征集“黨員傳家寶”,有的前往歷史遺跡探尋紅色遺跡……截至目前,當地共梳理出紅色物件百余件,包括票據、書籍、勛章、黨旗和生活用品等,重溫時代記憶,感受那段光輝歲月。
“從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在查閱村志的基礎上,走訪了部分村居的老黨員,了解屬於仰化的紅色革命史,共整理出域內烈士名錄17人。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不僅了解我們鄉鎮的紅色歷史,也對村居的歷史沿革有了一定的掌握。”仰化鎮工作人員周琪說,詳細記錄下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學習英烈們頑強拼搏的精神,她會繼續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這些事跡和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新庄鎮杉荷園社區建國前老黨員張裔廣珍藏了50多年的軍帽,傳遞著何畏捐軀報家國的豪氣﹔大興鎮大興居委會老黨員陳法山視若珍寶的“一號委任狀”,承載著父親陳楣聲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的精神傳承﹔順河街道林苗圃居委會居民葉文暉老人珍藏著李保侖36年前帶回的一面黨旗,展示著一名老黨員立足崗位擔當奉獻的精神……每一名老黨員都是活史書,每一件紅色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每一個故事裡,都蘊含著共產黨人光榮傳統。
探尋“微基因”裡的“大歷史”,汲取“微尋訪”裡的“大力量”。接下來,宿豫還將依托本土宿北大戰遺址公園、宿遷水利遺址公園、紅十五軍三師紀念園等紅色資源,推出四條“紅色基因”精品尋訪路線。同時策劃紅色巡展,組織開展紅色遺址瞻仰、紅色物件巡展等活動,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讓黨員群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紅色教育,在鮮活事跡中感悟民族精神、汲取經驗智慧、堅守人民立場、凝聚前行力量,更好地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
“這是我們‘七進十百’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中首個發布的活動——‘尋訪百個紅色基因’,通過發動廣大黨員和干群在區內外尋訪百個身邊的紅色基因,學習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寶貴經驗,反響熱烈。”宿豫區委宣傳部部務委員蔡妍介紹,宿豫區將繼續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整合全區紅色資源,摸清“紅色家底”,把宿豫大地上珍貴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沈晶晶 張萌 周家慧 黃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