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紅色李巷:從未失去的抗戰堡壘

2021年03月29日07:1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紅色李巷,從未失去的抗戰堡壘

春雨過后,滿目生機。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東南,群山為雲霧水汽繚繞,風景清幽。峰回路轉,白牆黑瓦的李巷躍然而出。

這裡曾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南人民抗戰指揮中心,被稱為“蘇南小延安”。李巷離南京不到100公裡,離敵、偽、頑“心臟”可謂“近在咫尺”,從抗戰初期直到抗戰結束,始終是新四軍頑強的戰斗堡壘。

無論戰斗多麼殘酷,形勢多麼艱險,李巷堡壘“從未失去”。數十年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仍然激勵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樹立在李巷的紅色精神坐標,從未消失。

藏在偏僻山村的“蘇南小延安”

踩著青石板路走進李巷,“陳毅舊居”“鐘國楚舊居”……一間間青磚黑瓦的老屋,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不到千人的李巷有著厚重的歷史。1938年,新四軍從皖南東進蘇南,到達溧水后,這裡先后是新四軍一支隊1團和二支隊4團團部駐地,也是后來的46團團部駐地。1941年11月塘馬戰斗后,新四軍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領導機關轉移來到李巷及周邊地區,溧水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南人民抗日斗爭的中心區,李巷村成為蘇南抗戰的指揮中心。陳毅3次來到李巷,粟裕率領4個縱隊,以溧水為起點,開辟蘇浙皖根據地,江渭清、鐘國楚等新四軍將領曾在此戰斗生活過。

在1938年至1945年的7年間,李巷建成指揮中心、訓練班、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等,見証了新四軍在這裡生活、生產、戰斗、訓練的完整歷程。以李巷為中心,周邊約5公裡半徑內集聚了眾多紅色遺址遺跡。

江蘇省中共黨史研究會副會長張衡認為,溧水李巷在抗日戰爭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意義。當地頒布了《蘇南施政綱領》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令,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恢復了許多中小學,各方面建設都得到長足發展。“蘇南小延安”之稱也由此而來。

“抗戰為什麼能取得勝利,就是因為扎根群眾、發動群眾。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抗日武裝根本站不住腳的。”溧水區新四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會員曾憲軍說,溧水人民沒想到,新四軍來了以后,買東西給錢,睡覺借門板會還,還幫老百姓挑水掃地、干農活,所以老百姓認可共產黨領導的部隊。

“李巷故事”走出歷史深巷

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半個世紀以來,承載著輝煌歷史的李巷並不為外人所知。2016年,溧水聯合設計機構,投入數億元對李巷進行整體改造。2017年國慶節,紅色李巷走出歷史深巷對外開放,聲名漸起。全國各地來紅色李巷參加黨性教育和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周末還有學校組織學生來這裡開展訓練營活動。

“你們知道一個人能夠承受的疼痛極限嗎?當年李孝廉被敵人用老虎鉗子一顆牙一顆牙地拔……”3月19日上午10點,南京大連山戒毒所一行30多名工作人員來到李巷,參觀后開始上黨課。今年70歲的講解員任生安緩步上台,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李巷老游擊隊員李孝廉的故事。

任生安是退伍軍人、退休教師,他的大伯、村裡的左鄰右舍都曾是當年的游擊隊員。童年的記憶,就是大家纏著游擊隊員講打仗的事,十幾個男孩子出去玩都邁著行軍步,口中喊著“一、二、三、四”。每到夏天,納涼的夜晚就成了紅色“故事會”現場,聽老游擊隊員津津有味地講著新四軍打仗的故事,以及老百姓如何省下自己的口糧給借住在家裡的新四軍戰士吃,怎麼聽也聽不夠。

“講李巷故事”,是任生安從小在心裡種下的“種子”,如今他又把它播撒出去。從20多歲時,他就開始為小學生、村民、游客講李巷故事。退休之后,他幾乎成為職業講解員、李巷代言人,每年講課150-170節。由於他肯動腦筋、講解生動,請他講課的聽眾和團體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游客經常要排隊預約。

在任生安看來,受紅色文化熏陶,李巷人的思想覺悟特別高。比如,在整理梅章故居時,需要向村民征集老物件,一位84歲的老村民就無償捐出了自己還在睡的花板床,“這張床還是老人結婚時的婚床呢,睡了數十年了。”

他每次給游客上課都會提問一個問題:“在李巷,你學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老人有自己的答案:不能忘記過去。老一輩人的革命精神一定要一代代傳下去,用腳下的土地教育一代代人。

鄉村振興,李巷“走紅”

今天的李巷,村美人和。一座座農宅青磚烏瓦,一條條石徑蜿蜒曲折,呈現出典型的江南山野鄉居美景。當年那個偏僻的窮村,已蝶變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李巷比從前熱鬧多了。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靠近游客中心的村民市集上,村民把自家種的蔬菜瓜果、手工做的小菜拿出來銷售,其中最受歡迎的當數地產藍莓。

“一開始的十來年,藍莓主要賣給批發商,每斤價格隻有10元左右。”藍莓種植大戶王昌米說,隨著“紅色李巷”名氣不斷擴大,來李巷的游客越來越多,通過採摘銷售,藍莓的附加值成倍提升,品質好的藍莓可以賣到100元/斤。

村裡6家飯店,5家是李巷村民自己開的。今年46歲的杜大虎原來在外地打工,2017年回鄉創業,如今他經營著李巷規模最大的一家飯店。隨著游客增多,他利用自家魚塘,打造了集採摘、垂釣、餐飲等業務於一體的休閑山庄,去年營收突破百萬元。

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鄉,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困難家庭在村內也找到了工作機會。李巷村被評選為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並被列入首批江蘇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和省委黨校干部教育現場教學基地,成為發展紅色旅游的成功案例。

李巷“走紅”,正是以紅色資源“領跑”鄉村振興,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而反過來,這片土地上孕育的紅色文化,也成為村民家門口的“精神寶庫”,為培育文明鄉風提供了最有養分的原料。李巷所在的石頭寨村黨總支書記周建明說,當地鎮、村正結合地方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每個角落。(朱泉 李凱)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