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通訊員 盧建瑛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景正華)她15歲參加抗日救亡宣傳隊,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多次在工作中得到鄧穎超的激勵——她叫胡潤如,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近日,南京市鼓樓區湖南路街道雲南路社區舉行了一堂特別的黨課,邀請社區二級支部書記蒲曉東講述母親胡潤如的故事。
蒲曉東說:“我的母親是河南開封人,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時,年僅15歲的她毅然參加了抗日救亡宣傳隊。后來,母親跟隨著名的中共地下黨員、原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少將王興剛輾轉多地宣傳抗日救國,並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據介紹,胡潤如跟隨宣傳隊到達重慶紅岩八路軍辦事處后,鄧穎超接待了他們。在嚴峻的時刻,鄧大姐剛毅、沉著,字字鏗鏘有力地激勵宣傳隊,要相信黑暗終會過去,光明必將到來,因為勝利一定屬於佔據真理和正義的一方。同時,共產黨人要懂得在逆境中不動搖、不氣餒,更加努力地把工作做好。
而在重慶工作期間,鄧穎超又教導胡潤如要“勤學、勤業、勤交友”。1944年,胡潤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后隨校南遷,並參加過南京解放后的接管工作。其中,1946年2月,應鄧穎超的邀請,胡潤如和王品素(曾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來到曾家岩50號,當面向她匯報中央大學進步同學聯合其他院校進行游行請願的民主運動。
蒲曉東說:“南京解放后,母親先后在很多部門工作,1976年調回南京任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直到1982年離休。離休后,她得知中央黨史征集委員會給江蘇省黨史辦下達重要課題,匯集當年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歷史資料並編寫成冊,又運用自己歷史學科的知識作為志願者參與,后被聘為黨史研究員,參與編撰了眾多黨史資料。”
動人的講述、感人的情節,讓聽課的黨員干部深受教育。雲南路社區各支部書記就此展開黨史學習討論。大家表示:“真實的事跡、身邊的故事,這段紅色傳承讓我們非常感慨。這不僅是一堂生動的黨課,也是一本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學習黨史,就是要銘記新中國來之不易,作為黨員要不忘初心使命,做好工作、發揮余熱,為居民多做服務,為社區建設多做貢獻。”
黨史學習之后,各支部書記紛紛把黨課內容分享到支部群裡,黨員們為此展開了線下學習和討論。錘煉黨性修養,燃燒信仰之火,紅色基因融入社區、融入群眾,必將激發出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