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景美人富 連成鄉村振興長畫卷

2021年04月19日16:3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系列報刊:

日前,國家發改委聯合六部門印發第三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溧水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位列其中,是目前南京市第二家創建單位。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探索更高水平的產業融合,溧水擔起新使命,迎來新機遇。

由此來看,作為南京重要涉農區的溧水,將要實現怎樣的鄉村振興?記者近日在溧水多地尋找答案。

多產融合,致富路越走越寬

記者4月14日來到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剛下車就被遠處的工地吸引了視線。綠色防塵布和腳手架背后,一幢四層建筑已初具雛形。“你們村不會要建酒店吧?”記者向村書記李其軍打趣道,得到的回答卻是肯定的。

小小村庄建酒店,別說是外人,就連李其軍自己曾經也不敢相信。10多年前,地處溧水東南角的芝山村還被稱為“南京的西伯利亞”,下屬的曹庄村因為水渠、道路不通,60%的農田荒廢,店塘頭村雜樹雜草叢生,鄰居相隔幾十米住著卻互相看不見。因此2019年新一屆村委會班子上任時,開大會連18個干部都湊不齊。“還不是走過場。”有村民說著風涼話。

芝山村並非沒有底子。村裡有礦山開採的補償費和稅收,村集體賬上有著700萬元資產,但這筆錢躺了快二十年,“沒多沒少”。2019年2月,芝山村黨總支成立農民綜合社,以700元/畝的價格,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聽聞土地能被管好,村民都樂意。僅曹庄村一個村,就有1000畝水田和2000畝旱田流轉到社裡。

收上來的土地做什麼?利用土壤含硒量高的先天優勢,芝山村種植水稻、花卉、經濟林果,這些農產品都打上“富硒”招牌。其中,由南京農業大學團隊提供技術支持的富硒大米,糖分高,口感好,賣出8元/斤的價錢。為提高附加值,村裡還做起稻米深加工,建設了小酒窖釀造純糧米酒。

土地畝產節節高,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芝山村採用“保底分紅、盈利共享”的方式,每年一次分紅,村民能拿到500斤稻米/畝的保底錢,二次分紅則120元/人。去年這一數字提高到130元,今年計劃漲到180元。

2019年下半年,61歲村民芮茂興靠自己的8畝水田和8畝旱地做起了股東。去年,曾經一年到頭隻能種出一家人口糧的土地,為他帶來7000元的分紅,再加上合作社工資,總共五六萬元裝進口袋。

壯大集體經濟,芝山村還引進一家生豬養殖企業,年出欄7.5萬頭,產生的糞渣直供村裡的碳基有機肥廠,后者把肥料送到農田,提高稻米質量,賣出更高價,還通過銷售,每年產生200萬元純收入。憑借諸多探索,芝山村獲評全省首家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

目前,芝山村開辦了建材公司、建筑公司等7家企業,吸納村民就業兩三百人。集體蛋糕越做越大,鄉村面貌也越來越新。如今的村子,修整過的湖體活水汩汩,柏油路通到家家門前,芮茂興收起穿了幾十年的膠鞋,他家院子瓜菜成畦,整潔有序,“我一天掃兩遍呢!”

科技賦能,經濟果越長越甜

臨近藍莓上市季,走進位於南京農高區“兩莓”產業示范基地的藍莓種植園,排排植株迎風晃動。盛藍、追雪、貝姬藍、粉藍、綠寶石、萊克西等銘牌密密麻麻,枝葉間,青裡透紅的藍莓果已經冒頭。一旁的江蘇中植生態植物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錢銀震告訴記者,5月中下旬,最早成熟的藍莓品種“天后”將率先上市。

與此同時,200米外的一間辦公室裡,一塊大屏正實時顯示著種植園裡的“風吹草動”。輕點鼠標,27個地塊、500畝藍莓種植基地立馬近在眼前。再點進去細看,種植天數、物候期、空氣溫濕度、土壤含水量、氮磷鉀含量等具體數據一目了然,實時更新。

這樣的場景,在有著30多年藍莓種植歷史的溧水尚屬新鮮事。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土壤有機質含量均與原產地北美洲相似,1988年,溧水區首次將藍莓從美國引種到白馬鎮,成為我國南方最早栽培利用藍莓的地方之一,並篩選出燦爛、頂峰等品種予以推廣,目前全鎮藍莓種植面積已達1.5萬余畝。

但多年種下來,國內藍莓市場仍以雲南、智利等產地品種為主,白馬藍莓的知名度相對不高,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銷售也局限在南京、上海、常州等周邊城市。

眼下,健康食物愈發流行,溧水藍莓的市場成長空間巨大。南京農高區獲批后,利用國家級平台鏈接資源,與江蘇中植生態農林科技集團共同投資建設了“兩莓”產業示范基地,由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大院大所提供技術指導。

“我們試種了40多個藍莓品種,上市時間、果型、糖度、口感都不同,成熟期橫跨5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盡可能滿足市場多樣需求。”錢銀震說。此外,示范園裡的土壤加入了泥炭、草炭、硫黃、有機肥、鬆樹皮等,優化藍莓品質。最終,優質新型種苗將被篩選出來向當地推廣,目前已經有莓農看過之后想要預訂。

有技術加持,藍莓種植更加智能。虫情燈、全局氣象站、土壤墒情站、稈莖檢測器、孢子捕捉儀、水肥一體機,眾多新奇設備遍布田間地頭,所有數據都被實時回傳到指揮中心,經過快速智能分析后,成為制定舉措的主要參考。

園區行政主管余露告訴記者,目前這一數字化管理平台還在最后調試,將來推廣示范后,莓農用手機就能收到農情警報,輕點屏幕就能遠程操作施肥加水、遮光避雨等。“過去莓農靠天吃飯的粗放式種植將得到改變,新型種植預計產量在1000-1500斤/畝,增產兩成。”

文旅深融,農家菜越炒越香

“有人嗎?老板在哪啊?”4月14日,記者一行人走進位於洪藍街道傅家邊社區山凹村的迎客農家樂,院子裡空無一人。過一會兒,從廚房裡傳出應答聲。老板娘史瓊梅放下宰雞的刀迎出來。“今天晚上有兩桌客人,周六中午還有18桌呢。”

2003年,從貴州畢節嫁到山凹村兩年的史瓊梅,在全村最早做起農家樂。剛開始時條件簡陋,一張床一台電視就算個房間。好在她燒得一手好菜,光啤酒鴨和紅燒雞就吸引客源不斷。與此同時,辦了三屆的溧水梅花節不斷成熟,溧水草莓節也在2009年首次舉辦,兩大IP炒熱了傅家邊,再加上周圍的優質山水,游客越來越多。

讓人氣釋放更大效益,山凹村於2012年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主營農家菜。六年后,紅紅火火的農家樂村又邁向民宿村,村民每建一個床位,可以享受6000元補助。去年,山凹村再次啟動新一輪升級改造,打造高端民宿,政府和村民按照4:6承擔改造資金。

三次轉型下來,史瓊梅家變化巨大:磚瓦房變成玻璃房,后院的空地成了小花園,一進客房宛如星級酒店,連衛生間都做成了干濕分離。放眼整個山凹村,古建筑群遇園依水落成,“一溪穿村,城郭繞水”,村子通上了柏油路,能一直開車到村口。“前幾屆梅花節的時候,游客都是下了公交再走二十分鐘過來,進門第一件事是要水喝。”史瓊梅說。

村民自主經營民宿,掙的錢都是自己的,但缺乏專業的經營理念和服務技能,讓游客買單也並非易事。山凹村邀請了專業機構為村民培訓,床鋪怎麼收拾,上菜怎麼端盤,都有人手把手教。運營公司幫助村民線上線下同步推廣,雖然要收取5%的服務費,但效果不錯:大眾點評平台上,山凹村多家民宿評分穩定在3.7以上,房間經常訂滿。去年一年,史瓊梅一家收入有30萬元左右。

在溧水,一處處景美人富的局部圖,正連成鄉村振興的長長畫卷。去年以來,溧水打造“永陽秦淮源頭、白馬紅色李巷、東屏金色庄園、洪藍郭興庄園、和鳳三葉花開、晶橋水晶康養”等6個特色田園鄉村組團,15個以上特色田園鄉村點,1個市級田園綜合體,13個美麗鄉村示范村,56個宜居村。今年初的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溧水位列第一等次。(董翔 李立 鄧穎)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