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明寫給妹妹李曼的“表情包”家書。
4月20日起,一組由68年前志願軍戰士的“表情包”家書組成的海報,出現在宿遷市宿豫區的大街小巷,大家被家書中生動有趣的“表情包”所吸引,更被字裡行間流淌的家國情懷深深感動。
這位志願軍烈士叫李征明,原名李昕,1930年出生於宿遷縣來龍區侍嶺鄉(現宿遷市宿豫區侍嶺鎮)李圩村,兄妹8人中排行老二。到了部隊后自取新名“征明”,以示追求進步。
“入伍前,大哥在上海做學徒,父親回家也少,二哥就是家裡的頂梁柱,更是我們這些弟弟妹妹的榜樣。”李征明的妹妹、80歲的李曼說,二哥從小學到初中畢業一直品學兼優,參軍前做過當時區政府的文書。他會畫畫、會拉胡琴、歌唱得好,順理成章進入部隊文工團。
李征明入伍那一年,李曼讀小學二年級,已經認識一些字。“母親讓我負責跟二哥通信,起初我還擔心看不懂,但很多我不認識的字他都用‘表情包’來代替。”說到自己珍藏的李征明所寫的6封家書,李曼充滿自豪。6封家書中,有3封是李征明寫給她的,其他3封分別是寫給父母、二姐和小妹的。
“他給我布置作業,讓我每天多學5個生字,托人給我買筆、還承諾要給我做新裙子……”李曼說,每一封家書中,李征明總是反復叮囑她要多學習,偶爾也會向弟弟妹妹們“撒嬌”:希望妹妹多給他回信,收到信后,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寬慰。
“二哥的每一封信都很有趣、也很溫柔,等他來信、給他回信,是我那時候最快樂的時光。”李曼說。
有時,李征明還會在信裡向弟弟妹妹們“炫耀”一番。1953年3月25日,李征明給李曼的信中寫道:“我在上甘嶺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堅決殺美國鬼子,爭取立功戴上大紅花,使得全家光榮。現在我已經戴上祖國人民贈送的勛章了,你看見恐怕也很高興吧!我還正在爭取戴上軍功章回去見毛主席。”
在寫給弟弟妹妹的家書中,李征明貼心地用了很多生動、有趣的“表情包”。而在寫信給父母時,每個字都是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字裡行間充滿敬重。
1951年3月21日,李征明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上面寫道:“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有參加革命工作和各種建設上去,參加組織更是重要的。”
在家書中,李征明沒有提過前線生活有多艱苦、戰斗有多殘酷,每次都用一句“我在上甘嶺一切都好”帶過去。因此,在弟弟妹妹眼中,戰場上的李征明一直是一個勇敢戰斗、打仗必勝的大英雄。
“1953年4月3日,我們收到二哥最后一封家書。”李曼回憶,此后兩個月,李母張訓蘭隔三差五就會跑到距家6裡路的鄉郵政局去問是否有兒子的來信,每次都空手而回。此后沒多久,噩耗傳來——李征明在前線犧牲,為國捐軀,年僅23歲。
后來,李曼從二哥的戰友寄來的信中才了解到二哥在戰場上的真實情況。
“戰爭很殘酷,距離敵人600米左右,他們要在坑道裡和敵人展開冷戰。”李曼流著淚說。李征明在硝煙彌漫塵土飛揚的槍林彈雨中,奮勇搶救傷員,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負傷后仍堅持戰斗,不下火線。最后,他第二次負傷,終因傷勢過重,救治無效犧牲。
“慢慢長大后,我才知道二哥這些看上去很有趣味的信,都是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寫的。”李曼坦言,正因如此,時隔68年后,她仍舊不敢看任何與抗美援朝相關的影視作品,“想看卻不敢看,看了就會聯想到二哥當時所處的環境。”
“我母親於1999年去世,享年96歲,臨終時囑咐我們一定要找到二哥的遺體。”李征明的弟弟李智說,多年來,家人多方尋找烈士在朝鮮的安葬地點,至今尚無音信。
20多年前,他們在宿遷鳳凰嶺烈士陵園紀念碑上找到了李征明的名字。“不管再忙,我們每年都要去這裡看看二哥。”李智今年88歲,盡管年輕時也在戰場上負過傷、腿腳不便,仍舊每年都堅持讓兒孫推著輪椅,一起到烈士陵園緬懷李征明。
李曼為了緬懷二哥,自家專門“出版”了一本紀念李征明的“文集”,更是把李征明當年對自己的教導傳承為家風家訓,讓所有家庭成員銘記李征明的故事和精神。
“援朝志願爭參戰,抗美犧牲盡忠誠。頒贈光榮牌反苦,英魂隻待夢中逢。”李征明犧牲20周年祭,李征明父親寫下的這首詩,飽含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濃濃思念和贊譽。
□ 本報記者 孫旭暉 徐明澤 朱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