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沭陽: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成花鄉標識

2021年04月24日07:2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沭陽:鄉村振興交出亮麗“三農”答卷

清明時節,位於新河鎮的沭陽縣楓皇園藝場內,15名工人忙著打磨、雕刻、裝飾,精心制作著仿真樹。這個由90后小伙子張喬興辦的簡易工廠,每月網上銷售額達180多萬元。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沭陽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全力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交出一份亮麗出彩、振奮人心的“三農”答卷。

走進花鄉新河鎮,隨處可感受到“家家有項目、戶戶搞經營、人人有錢賺”的濃厚創業氛圍。新河連續6年獲評“中國淘寶鎮”,已發展各類花木網店1.1萬家,成立花木、電商、種子、快遞、干花等行業協會。全鎮3500多人通過直播銷售花木,帶動從業人員2.5萬人。

“我們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機遇,推動各鄉鎮結合自身區位條件和產業特色等因素,走好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之路,推進生態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品牌化打造,有效帶動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說,作為人口大縣,沭陽有責任走出鄉村振興新路,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成為花鄉鮮明標識。

隴集鎮引進面積達3134畝的俄樂崗彩色苗木基地,瞄准全球市場培育槭樹、彩葉豆梨、櫟樹等高端品種,搶佔市場制高點﹔北丁集農民喬闖瞄准家庭園藝,建起蝴蝶蘭基地,春節期間售出15萬株,毛利達20%……沭陽“中國花木之鄉”品牌越擦越亮,規模化種植讓廣大農村添綠又增金。

花木電商蓬勃發展吸引著眾多游子“鳳還巢”。2015年,大學畢業的喬江辭去山東一家國企的穩定工作返鄉創業,在網上賣起仿真花,生意紅紅火火。在新河鎮,70%以上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返鄉創業。

“互聯網+花木”讓年輕人在鄉村實現夢想,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就業和致富,也讓環境變得更美、農民獲得感自豪感更強。“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樹的故鄉、鳥的天堂、旅游觀光的好場所。”新河鎮花農張杰兆這樣描述家鄉。

“每戶隻花幾萬元,住進別墅百平方。裝修美麗時尚派,前有豪門后有窗。房頂都有太陽能,院內樟樹好乘涼。地下暗道排污水,門前綠化百花香。排樓門前水泥路,條條路邊有燈光。”農民蔣友業自編的“快板書”,生動描述隴集鎮農房改善后的新面貌。

總投資1.4億元、佔地280畝的墩前小區,是沭陽重點打造的市級示范項目。在村子原址重建的新小區,建成房屋983套,特別設置20套暖心房,“五保戶”等困難群眾可免費拎包入住。

69歲的宋佃平是墩前社區第一個響應拆遷的村民,老房130平方米,今年春節前入住近140平方米的新房。他一算,拆遷補償款減去購房款,還余下2萬元。

農房改善,還要留住鄉愁。為此,墩前社區建成“墩前老宅”農房改善主題村情館。從窩棚到草房、從草房到瓦房、從瓦房到樓房,一段段文字敘述、一個個老物件展示,將墩前不同時期的農房狀態形象呈現。

2018年以來,沭陽完成農房改善4.3萬戶。在高質量推進去年重點結轉項目的基礎上,今年該縣將再改善農房5000戶,並同步完善公共服務、配建產業項目,推動更多城市元素向鄉村集聚,努力讓農民過上現代城鎮生活。

新沂河是沭陽境內一條主要河流,“沂河北木材加工,沂河南機械加工”,這句話在當地流傳很廣。為發揮原有鄉鎮工業基礎較好優勢,給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經濟支撐,沭陽全面布局,圍繞賢官、桑墟、高墟、馬廠、胡集等重點鄉鎮,不斷提升工業集中區承載能力,推動鄉鎮工業加速轉型升級。沭陽縣縣長彭偉說,隻有鎮村工業發展了,“三農”發展才有強支撐,鄉村才能更加煥發生機活力、實現繁榮興盛。

從新沂河大橋下來往北8.5公裡就是成和木業制品廠,這個由當地人胡興亞創辦的木材廠,去年實現產值2億元,吸引周邊100多名農民進廠就業。

馬廠鎮機械加工業歷史悠久,現有金牛機械有限公司、泰和機械廠等機械加工企業26家,其中規上企業4家。去年,全鎮機械加工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32億元、稅收4050萬元。36歲的邱加伍是金牛機械有限公司的車間主任,2015年從無錫回到馬廠工作。他說:“月工資5000多元,老婆孩子都在身邊,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李恆鎮路燈產業,是李恆人“無中生有”硬闖出的產業。去年,由本地企業家徐學剛興辦的江蘇新時代照明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9億元。今年以來,工人們加班加點生產3000根智能化路燈准備銷往中東地區,預計公司全年銷售收入將超2億元。

1-2月,沭陽鄉鎮實現工業開票銷售111.69億元、同比增長32.23%﹔工業增值稅3.91億元、增長48.73%。一季度,全縣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5%,休閑農業綜合收入增長3%,農村電子商務銷售收入增長110%。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7250元、增長約7.5%。(朱文軍 徐睿翔 孫巡)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