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徐州5月6日電 (閆峰)“1931年5月在鳳鳴塔下成立了中共豐縣縣委。1940年8月,根據對敵斗爭形勢的需要,中共蘇魯豫區黨委決定建立中共豐北委員會,駐地就設在當時張后屯村吳正運家的東屋裡。”今年的“五一”假期期間,57歲的張后屯村老黨員張道品除了每天向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張后屯的紅色故事外,還向前來進行黨史教育學習的豐縣黨員干部講解湖西革命根據地的發展黨史。
充分利用縣域內的紅色資源和黨史資料,讓當地人講述當地事,把黨史宣講由“課堂式”變為“體驗式”,做到可聽、可看、可感,是江蘇豐縣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一項創新做法。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豐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堅持高點定位、高標謀劃,著力推進學習教育有序有效、走深走實,為豐縣高質量振興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
“實境課堂”入腦入心,是豐縣黨史學習教育的一大特色,和張后屯紅色教育基地一樣,豐縣還精心打造包括大沙河紀念館、華山紅色記憶館等在內的8個紅色教育基地,做到學習教育基層全覆蓋,基層黨組織“規定動作”扎實不走樣、“自選動作”務實接地氣,黨委帶動引發支部聯動、黨員互動,結合固定學習日、“三會一課”等活動,以黨員過“政治生日”等形式,回望感悟百年滄桑,淨化涵養政治生態。
在學習教育形式上,豐縣開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色課堂,通過理論宣講“集中學”、實境課堂“融入學”、系列活動“多樣學”,讓黨史宣講深接地氣、廣聚人氣。“名師講堂”“初心學堂”“百姓講堂”等形式開展得如火如荼。縣委理論宣講團精心挑選宣講課題、打磨精品黨課,以“菜單式服務、預約式點課、面對面輔導”等方式,講習210余場次,讓廣大學員沉浸式、零距離“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
學黨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人民群眾,結合黨史學習,豐縣組織黨員干部“走村串戶”察民情,全面暢通“民意訴求直通車”,圍繞“聚焦鄉村振興辦實事、解難題”“聚焦基層善治辦實事、解難題”等7個方面,堅持聯系群眾“大走訪”、梳理問題“晒清單”、解決問題“見成效”,明確為民辦事項目120余個,不斷拉長擴容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清單”。
此外,豐縣在黨史學習中組織開展“三進三促開新局”實踐活動,“進鄉村”促鄉村振興,選派第一書記進農村把“問題清單”變成“責任清單”,黨員干部帶頭將黨課搬到田間地頭,把田間變成課堂﹔“進社區”促城市發展,以文明城市創建“十大行動”為重點,組織黨員干部走進居民社區、農貿市場、大街小巷等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全力沖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進企業”促“工業立縣、產業強縣”,開通書記、縣長“962518”服務企業發展專線,開發金融大數據平台手機APP,開啟稅企交流“直通車”,推動百名黨員干部進百企,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紓解企業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