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京“七普”人口數據:高人口密度 高人均產值

2021年05月24日07:2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高人口密度 高人均產值 高能級城市

◇ 題 記

人口變化改變了一切,從地緣戰略到宏觀經濟,從對搖籃的需求到對墓地的需求,不一而足。如果不理解這一點,我們便無法恰當地看待過去與未來。

—— 《人口浪潮》

● 10年間南京市流動人口淨增加73.92萬人,增長38.65%,年均增長率為3.32%,遠超南京市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年均增長率為1.53%)。

● 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2.61萬人上升為3.52萬人,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

● 根據普查結果測算,南京人均GDP為15.91萬元,在全國排第三,在省會城市中排第一位。

● 南京常住人口中,男性佔比51.05%,女性佔比48.95%。總人口性別比為104.27,與“六普”相比下降3.01個百分點,男女性別比更趨合理。

5月22日下午,南京溧水天生橋,2000名未婚男女在這見面。他們當中八成是從外地來到南京工作的年輕人,90后趙雲是河南信陽人,他希望有好運能碰上另一半,早日在南京成個家。幾千名青年的渴望,將這個初夏的午后變得浪漫又充滿活力。

想在南京安家,這種期盼正是城市前行的巨大動力。

過去10年,南京人口從800.37萬增加到931.47萬。其中,流動人口增加了73.92萬人,比10年前增長了近四成,年均增長率超過3個百分點,是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的2倍多。而全市14歲以下人口比重也上升了3個多百分點,高於杭州、合肥等多數城市,顯現出這座東部重要中心城市的人口結構得到優化。

南京越來越具有“移民之城”的模樣,而這正是創新名城要有的樣子。

931萬人,在6587平方公裡土地上創造出14817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南京人均GDP居全國第三。仍然坐擁人口紅利的南京,率先以創新型增長開創屬於這座城市的黃金時代,一座千萬級人口的創新之城指日可待。

上升!“十四五”穩步邁向超大城市

早在2018年,南京市發布“十三五”人口發展規劃,預測到2020年末全市總人口將達到910萬人左右。而現實情況顯然比這份預測要樂觀得多。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數據,南京常住人口達到931.47萬人,十年間共增加131.10萬人,增長16.38%,年均增長率為1.53%。人口總量超過徐州,上升至全省第二,僅次於蘇州。

10年來,南京人口總量持續增長,結構變化明顯。

從人口總量來看,比位列第三的徐州多23.09萬人。全國大部分人口淨流入的城市,人口增量和增速與10年前比,都呈現不同程度的減緩。在長三角區域,南京的人口總量排第七,前面依次是上海、蘇州、杭州、寧波、溫州和合肥。鑒於合肥有區劃調整因素(2011年,巢湖拆分,部分劃入合肥。安徽全省“七普”人口比“六普”增加152.7萬人),不列入比較。從長三角各市普查數據來看,人口總量排名在前的七城,除杭州、寧波人口增量和增速都高於本世紀第一個10年之外,其余4城人口增量和增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上海回落442.97萬人和29.53個百分點﹔蘇州回落126.69萬人和29.50個百分點﹔溫州回落111.33萬人和15.75個百分點﹔南京回落56.65萬人和14.27個百分點。

從人口質量來看,南京全市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10.99年提高至11.76年﹔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2.61萬人上升為3.52萬人﹔文盲率從2010年的2.63%下降為2.13%。

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達到3.52萬人。記者查閱了目前已經出爐的統計數據,南京此項數據遠超全國和全省的平均值,僅排在北京之后,位居全國第二。

有意思的是,在性別構成上,南京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佔比51.05%,女性佔比48.95%。總人口性別比為104.27,與“六普”相比下降3.01個百分點,男女性別比更趨合理(聯合國設定的正常值為103-107),是蘇南四大城市性別數量差距最小的城市,性別比也優於上海、杭州等地。

從年齡構成上看,南京出現“兩升一降”趨勢。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佔12.75%﹔15-59歲人口佔68.27%﹔60歲及以上人口佔18.98%。與“六普”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24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4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23個百分點。

國際上把人口負擔系數≦50%稱為“人口機會窗口”,即人口紅利期。人口負擔系數是指0-14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之比。南京65歲以上人口佔13.7%,這樣算來,雖然南京的老年人口佔比提升,但人口總負擔系數為35.95%,遠未到人口紅利期的臨界點,南京仍然處於人口紅利期。

南京提出“十四五”末人口達到千萬,成為超大城市,從過去10年人口變化看,南京能如期達成千萬人口目標。

活力!流動人口增速遠超常住人口

每天早上6點50分從蘇州家中出發,9點左右准時坐進南京的辦公室,傍晚6點下班,8點30分左右可以回到蘇州家中。這是南京慧筑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謝瀁嶺工作日的行動軌跡。

到南京江北新區創業不到兩年,這位女高管還不想舉家搬遷,隻好過上雙城生活。但她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是南京重點推進的八大產業鏈之一,她看好南京未來,日日奔波絲毫不影響她創業的熱情。

南京的“七普”數據中,有個數字值得深究。各地披露的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現象已相當普遍。南京市流動人口達到265.18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28.47%。相比於“六普”,10年間南京市流動人口淨增加73.92萬人,增長38.65%,年均增長率為3.32%,遠超南京市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年均增長率為1.53%)。

其中,江寧流動人口最多,近68萬人,比“六普”增加43萬。

蘇青科技集團董事長、“包子哥”劉伯敏,帶領甘肅老家七十多口人落戶南京,其中超半數留在江寧。

考取南京工程學院后,劉伯敏沒再要過家裡一分錢。學費自己貸款,生活費兼職賺。2010年,劉伯敏組織團隊參加“紅冠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得全國亞軍並拿到20萬元創業基金。正是這筆資金,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2014年,劉伯敏在江寧買房落戶,而在外地發展的舊友也趕赴南京加盟創業。早在大學期間,劉伯敏就接手了南京傳統包子店,重新打造一家餐飲管理公司。他用“快節奏”為上班族服務,做活了老字號,一年間店鋪增開百間,年營業額破億元,並大舉進軍蘇南市場,家族近80人陸續來到南京經營包子店,均在南京落戶。

“包子哥”的“家族遷徙圖譜”,正是南京吸納外地人的普遍現象。

每天早晨8點,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像泉水一樣從軟件大道地鐵站涌出,場面壯觀。這條全長5公裡的大道兩側,密布著3000多家軟件企業,集聚了近30萬軟件人才。

雨花台區以南京2%的面積,創造出南京40%、全省20%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產值。這片“千億級”軟件高地,集聚了6000家科技企業、722家高新技術企業、56家“獨角獸”“瞪羚”企業、9家上市企業。不斷上升的產業,對人口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8年前,運滿滿創始人張暉在西善橋街道一處簡陋的辦公樓裡,敲下第一行代碼﹔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專家劉燕輝揣著業內最先進的睡眠監測技術來到軟件谷。幾年后,運滿滿成長為南京市“獨角獸”企業,劉燕輝團隊研發的睡眠監測系統被裝載到數百萬台華為手環和手表……

在南京各行政區中,雨花台區在近年來新增就業人員平均年齡最小、平均學歷最高、平均年收入最多。10年前,山東小伙張長昊來到雨花創業,創立江蘇新視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年前,家人把戶口遷至南京,一家三代安家南京。現在幾人的創業小團隊已壯大發展到員工規模超過700人,管理團隊一半人員安家雨花台區。“相比其他熱點區域,雨花台區的購房成本、生活成本相對適中,軟件人才的薪資水平可以支撐他們置業雨花,再把家人接到身邊,又帶動更多人口流入。”張長昊“現身說法”。

潛力!人口快速流向新區新城

研讀南京各板塊人口數據,發現南京人口正從主城區向新城新區擴散。

浦口、棲霞、雨花台、江寧四個區常住人口總量達469.43萬人,比“六普”增加180.28萬人,增幅62.35%﹔六合、溧水、高淳3個區常住人口為186.71萬人,比“六普”增加11.3萬人,增幅6.44%。按照板塊來看,江北新區直管區(38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已達108.39萬人。

在主城四大核心區,玄武、秦淮、鼓樓三個主城區常住人口共221.9萬人,比“六普”減少了71.2萬人,下降了24.29%。隻有建鄴區常住人口增加,“七普”人口為53.43萬人,比“六普”增加10.72萬人。

早在20年前,南京提出“三集中一疏散”的城市發展戰略,即工業向開發區集中,建設向新區集中,高校向大學城集中,疏散老城人口。該戰略實施頭幾年,老城區的戶籍人口以一年平均減少一萬人的速度下降。

近幾年,南京郊區的變化翻天覆地。從人才政策到教育、醫療、交通等配套建設,新區新城都是大力度、大手筆。

從行政區劃看,浦口擁有南京市最佳的人口年齡結構。0-14歲佔比14.09%,全市最高﹔60歲以上佔比14.62%,全市最低。從板塊看,江北新區人口更年輕,0-14歲佔比14.21%,60歲以上佔比9.75%。

2018年回國創業的李吉,現在是艾格慧元農業的技術總監兼總經理,今年9月,他的孩子就要成為金陵中學浦口分校的一年級新生。浦口區統計局局長胡國祥分析,作為江北新主城的主力板塊,浦口的交通格局大改觀,“三橋兩隧”令曾經被江圍困的浦口插上騰飛之翅。更為重要的是,浦口房價有優勢,通勤時間成本不斷降低,年輕創客願意把家安在性價比更高的老山腳下。

和房價相比,產業才是人口集聚最核心的競爭力。在台積電、華天科技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浦口已有277家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提供了大量高收入就業崗位。根據浦口區“十四五”規劃,5年后集成電路產業營收將達1000億元以上,企業總數超600家,產業人才突破2萬人,產業規模在全市佔比超過一半。這意味著,浦口的人口仍有較大的增長后勁。

“棲霞是制造業大區,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市行政區首位,這一產業優勢帶來了人口的集聚。”棲霞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10年,棲霞增加了34萬多人,即將成為百萬人口大區。人口的流入,帶來了巨大的消費需求,倒逼公共服務和商業配套不斷升級。“十三五”期間該區新建學校數量全市第一,“十四五”期間該區新建學校數將繼續領跑全市。

玄武、秦淮、鼓樓和建鄴,四個主城區人口減少60萬,佔全市比重10年間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但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幾年,城區出現人口回流現象,有的是因為孩子教育,有的是留戀便捷、有煙火氣的城市生活。

2018年市民范先生賣掉了住了4年的新房,住進老城南。這幾年老城的街頭巷尾多出來很多綠地和口袋公園,每天晚上回家還有時間享受城市親子時光。如今范先生最愛給年輕人推薦主城的“老破小”。隨著小區出新和物業管理全覆蓋,原來的“老房子”不再破舊,小房子單價不高總價可控,更加適合初入職場的年輕人。

曾經為了住大房子從主城遷到郊區的邱舒季,最近又搬回來了。郊區房價友好,但他住了3年,一直找不到歸屬感。工作、社交,所有的圈子都留在主城,為了喝酒聚會,來回驅車20多公裡。“有了家人和小孩之后,時間越顯寶貴,住在主城,節約了大把時間。”

這次回城,邱舒季住在了鼓樓的天目路一帶,頤和路、寧海路、西康路就在附近,茂密的梧桐、古朴的建筑、繁華的街巷,再多走幾步就是大學的老校區,周圍遍布著小酒吧和咖啡館,他重新找回住在城市的感覺。

在統計學上,老城的人口在減少﹔但從就業崗位看,通訊運營商的數據表明,主城吸納人口的能力還在增強。怎麼讓老城老當益壯,是南京未來幾年重要的挑戰。

堅守!走向創新型增長

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達到3.52萬人,僅排在北京之后,位居全國第二。

與此呼應的是,南京人均GDP 15.91萬元,居全國第三。

把人口、經濟結合空間載體放在一起考量,南京的發展質量值得關注。

從全域國土面積來看,南京的人口密度為1414人/平方公裡,合肥819人/平方公裡,杭州710人/平方公裡。南京人口密度低於蘇州和無錫,前者是1473人,后者達到1612人。但如果把人口放在建設用地面積來考量(至少山川湖泊無法住人),南京的人口密度遠高於蘇南各市和同類城市。

從人口集聚效應看,南京江南八區行政土地面積佔全市的49.52%,聚集著744.76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比重約79.96%。城區人口的集聚度,是考量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尺度。從這個角度看,南京是當之無愧的特大城市。但人口密度大,對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城市治理等帶來一定挑戰。

從人口規模看,南京人口的數量在全國不在前列,就是放在長三角,南京人口總量也不佔優勢。但結合空間面積等現實條件,單純依靠人口規模,憑人口紅利去贏取發展優勢,不是南京能走的路。

5月21日,周五傍晚七點半,江北新區研創園管辦主任助理王翔還在辦公室和客商通電話。

2019年開始,江北新區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定向選聘“名校優生”,清華大學物理博士王翔就是當時首批簽約的畢業生之一。工作一年后,被派往研創園挂職,擔任主任助理,與園區副主任享受“同樣級別”的職務,也挑起了“同樣級別”的擔子。

“第一批、第二批的同事,沒有一個離開,大多數跟我一樣,已經在江北置業。”王翔說。

“十三五”期間,江北新區累計匯聚各類人才38.6萬余名,其中,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2名、中外院士團隊61位,吸引大學生、留學生、高層次人才就業創業均居全省前列。

棲霞區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含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有近40萬人,相當於10個人裡面有4個具有大學學歷,這個比例已接近歐美發達國家。

南京創新名城發展戰略契合了南京資源稟賦,踩准了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浪潮。千萬人口,在山水城林營造一座先進宜居的現代之城,這是未來南京的美好藍圖。

突破!用更高能級更多包容吸引更多人

置身激烈的城市人口大戰,南京的對手強勁。這次“七普”,深圳、廣州和杭州人口增長亮眼,尤其浙江所有城市均實現人口正增長,發人深思。

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生產主管羅玉龍5年前在南京高淳買房,從此,他和愛人帶著兩個孩子成為新南京人。在南京冠盛的1500多名員工中,超過1000人來自外地,公司已有兩百多個家庭在寧買房安家。

“相比於其他城市,南京需要更多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值和稅收貢獻可能不高,卻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這類企業能留下年輕人,吸納更多勞動力。”一家園區從事招商工作負責人坦言,對比目前其他城市,城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僅和城市氣質有關,更和城市產業結構有關。

溧水提出要打造人口百萬的南京南部中心,並在4月出台“引人十策”,符合條件的本科及以上學歷(含初級職稱,高級工)外來人口可享受10萬元購房補貼,外來人口在溧就業創業的,其子女由區教育局統籌安排學校,享受本地戶籍學生待遇。

多位受訪對象表示,雖然南京郊區都通地鐵,但進城耗時,希望有快捷進城公共交通,讓更多人選擇南京新城新區。

在江北新區等地,隨著越來越多海歸人員回寧創業打拼,對高品質國際學校的需求也在加大。

“家在南京,工作在上海,我每周都要在滬寧線上開會奔波。”在上海某基金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表示,像他所在的行業必須留在一線城市,在南京很快就會觸及天花板,城市能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至關重要,像江蘇的知名券商也不得不把投行的總部設在上海。

每天凌晨兩點,在江北濱江小區的水果攤攤主楊磊過江穿城,他要趕到眾彩批發市場,去“搶”好賣的水果。從浙江麗水到南京打拼10余年,楊磊和愛人在南京買了房,一家四口成為南京人。

“入住的年輕人多,治安好,環境美,我的生意自然好做。”楊磊知道,他的收入和城市發展息息相關。

讓每一個人找到合適的方式留下來,這是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樣子。

□ 本報記者 雯斐 惠棟 文虎 董翔 朱泉 周敏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