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江苏篇

仪征:产业绘就绿文章 民生提质更火红

张玉峰

2020年09月23日12:44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图为仪征沿江就地安置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红旗花苑 张玉峰摄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年。1983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苏州,苏州之行印证了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可行性;2014年末,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明确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殷切期望,“强富美高”已成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孜孜追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小康到全面小康,江苏持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为此,本网从村居、街镇、县区以至设区市等不同层面选取报道对象,推出“小康之路”系列融媒体报道。

十年光景,为生态留白的仪征“后山区”模样大变,一抹绿色生发出勃勃新机。农民谢正海一家不出村,便在生态度假区就近择业,一年收入稳定达到10万元,小康生活有滋有味。

以“后山区”为代表的县域北部发展文旅,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值得期待的是,明年4月份,这里枣林湾生态园区即将迎来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未来,这处占地数千亩的文旅高地可望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

仪征南部的沿江岸畔,近年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也经历了一番调整:拆除船厂,江岸复绿,高新产业纷纷落户,发展动能调绿调优。如今,仪征南北呼应同频共振,在小康之路上共掘“绿金”,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沿江再造引来高新产业

红旗村,紧邻长江,原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

从沿江公路驱车转至江城路,刚入路口,便望见一排排高耸的楼房和热闹的街市,乍一看像是到了城里。

“咱这可不就是城里?”红旗村红旗花苑小区72岁的居民龚章源说,这里环境优美、道路宽敞,不仅配套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有农贸市场、超市、医院。他几乎每天都在景观步道锻炼身体,村里还组织了六支文化队伍,大伙现在的生活多姿多彩。

红旗花苑是仪征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0年前,仪征当地根据沿江园区发展规划将多个乡村的土地征用,村民们在2014年陆续搬进了这江边的电梯房。“连同本村的1200多户,周边村民也都安置在这里,红旗花苑一共住有5700多户人家。”在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倪炳东看来,除了应有的失地生活保障,如何让群众在小康路上走得更有奔头,关键还得靠产业提升,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

破题,从沿江环境整治着手。

“江岸线有14家船厂,光红旗村就有9家。”龚章源说,过去虽然住在长江边,但又觉得离江很“远”,因为船厂挡住了村民的视线,对周边空气也有污染。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直击痛点。这些年,仪征当地陆续对长江岸线进行清理整治。去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条集装箱船下水,仪征市十二圩船业有限公司正式关停。它的拆除意味着460米长江岸线、200亩江滩重获生机。截至目前,当地整治完成腾让岸线约3300米,江滩地约1500亩。

“我们对江岸进行了复绿,未来还将进一步作景观打造,让村民重新找回拥抱长江的感觉。”仪征经济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刘奇峰说,环境改善后也吸引了更多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园区现有工业企业近300家,其中村民就地就业的超过7000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能挣到四五万元的收入。

“在家门口致富奔小康,幸福感更强!”36岁的赵素林说,小时候母亲在家务农,父亲要外出打工养家。如今,家乡环境好了,工厂也多了,离家不远就能和父亲找到收入稳定的工作,下一步他还打算和朋友一起创业。

村民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当地产业项目得益于综合环境的改善,含绿量和含金量也一样得到提升。

5月29日,沿江而建的仪征大数据产业园内: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与仪征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一个总投资100亿元的超大型数据中心落户园区。短短两年时间,这块规划约2平方公里的大数据产业园已集聚了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中星北斗卫星遥感产业园等一批有体量的绿色产业项目。“这些大数据产业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年开票销售300亿元以上,也能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刘奇峰说。

点绿成金,托起了仪征沿江发展潜力的绿色经济版图。

图为谢正海在当地葡萄园务工,他一人的年收入达到6万元。 张玉峰摄

生态留白孕育文旅高地

从长江边向北30公里,是被称作仪征“后山区”的丘陵地带。这里从不缺乏绿色,却曾经发展滞后。

“从前介绍对象,一听小伙子是咱们这的,说媒的就面露难色。”月塘镇四庄村老支书陈修章在村里工作了30年,他说,这里经济发展不比仪征沿江区域,在外人看来就是穷山僻壤,但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陈修章所说的财富,正是那一抹绿色。而这,与仪征坚守生态留白密不可分。

早在2007年,仪征就划定了一个生态板块,主要包括枣林湾生态园和月塘镇,总面积216平方公里,占到了仪征面积的1/4。10多年间,这片“留白区”未新办一家工业企业,经过逐年精心打造,一座“生态之城”跃然呈现。

“现在游1路公交车从仪征城区直达村委会,村内道路全部铺的是柏油路,今非昔比喽!”陈修章说,他们村还在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变化大着哩。

这种变化,既有交通,也有村貌。从扬州市区主干道文昌路直线向西,在S353省道驱车行驶20分钟,当看到村落中拔起的高楼时,便是四庄村里的江扬天乐湖休闲养生度假区了。

10年前,看中当地生态资源的投资人来此发展,不仅建起了康养住宅、欢乐谷,还做起了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带动了周边四五百人就业。

“以前靠打零工,一年也就1万多元收入。”56岁的谢正海家住四庄村姚庄组,他如今在度假区种植有机葡萄,一年能挣到6万元,他的女儿也跟着一起招聘进了度假区,一家人不出村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

10年前,四庄村的集体收入也只有10万元,如今已突破百万。四庄村支书贺子骏说,凭借着特色田园乡村的名号,在政府主导下,村里还成立了农业旅游公司,致力通过打造田庄、农庄、茶庄和花庄,让村里768户想就业的村民都能有事做、有钱赚。

同处“后山区”的山北村民卢业忠也有深切体会。作为低收入农户,原先住在危房的卢业忠一家搬进了镇里的农民居住区,他还和152名村民一道被村劳务公司派遣到当地企业务工。有了工作,卢业忠的收入也比务农增加了两三万元,村集体也受益公司劳务业务增收20万元。

村民不愁就业,乡村稳步发展,快速崛起的仪征“后山区”不再有绿无金。“家乡发展好了,我们可选择的机会多了,日子也就越过越红火。”谢正海说,等明年世园会开幕,他要带上一家人好好去参观一番。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